主題導覽
史:穿越竹塹今昔時光

透過清朝不同時期竹塹城的築城階段以瞭解城市雛形之形成、日本時期有實施市街改成,擴大城市的規模,使竹塹城形成機能完善的現代化都市,利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戰後,從飽和的舊城區往東方的金山面、赤土崎一帶發展,形成科技園區,給予臺灣大眾「科技城市」的印象。

景:新竹倩影總是情

不同時代指涉的新竹八景略有差異,不論是文人雅士喜愛借景抒發雅致之所,或是經由民眾票選獲得廣大民意之處,不變的是地景之於人的意義。這些故事中的景點,或許是名列各時代的新竹八景,或許是不起眼的小地方,在個人的生活空間和在地的集體意識之中,帶來什麼樣的意義與體會,人與景產生何種連結。穿梭於傳統和現代之間,找尋新竹倩影,紀錄下屬於我的,新竹動人之景。

食:從食物到飲食,吃飯好好,好好吃飯

民以食為天,早期臺灣以農業社會為主,一般人吃東西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好有體力可供勞動,連現在人習以為常的肉類都是餐桌上少見的食物,而現今貢丸和米粉成為到訪新竹必吃的小吃,自有其源由發展。

除了庶民小吃外,日治時期新式市場的興建、民生相關的新式製糖業、蘊含宗教禮俗的傳統糕餅業等新舊產業蓬勃發展,帶給新竹人不同的飲食消費體驗。除此之外,戰後美援物資加入改變了各種口味的點心與口感。

衣:跟上時代的流行就是時尚

當中國從清朝進入民國時期,臺灣的放足、斷髮運動也如火如荼的進行,男性和女性身體外貌的改變,帶動了服飾的變化,日本人的傳統和服、中國的旗袍馬掛、西式的洋服洋裝,使人們的穿著呈現多樣的面貌,新竹自然也跟上流行的腳步。此外,作為化妝品的白粉和裝飾品的蓪草紙熱銷島內和國際,其產地即是來自新竹,使新竹成為時尚的重鎮。

住:居住環境大改造

日治時期以前,一般民宅大多重視實用性,會講求設計感、注重高生活品質的居住空間以仕紳階層為主,新竹最有名的則是俗稱為內公館的林家潛園和外公館的鄭家北郭園,佔臺灣五大名園之二。

進入日治時期,衛生環境的改善、自來水道的設置、公共安全的維護等現代適宜的生活起居帶給時人新觀念,提升居住的生活品質,北門大街是新竹可看到不同階段建物特色的例證。此外,窯業、木器和漆器、玻璃業等清代到戰後不同時期新竹的特色產業,除了作為器物使用,也具有美感。

行:取代11號公路的交通工具

清代臺灣本島各地的交通貿易往來,受到東西走向河流多的影響,主要仰賴港口進行貿易,新竹地區以竹塹港(即舊港)最為重要,長期肩負島內與對外貿易的任務。除了海運,清代末期開通基隆至新竹間的鐵道、1908年開通的西部縱貫鐵道,方便新竹人的跨區域移動。至於在日治時期的新竹地區,則有輕便鐵道的興建、公共汽車的引進,成為走路和搭乘牛車之外的選擇,腳踏車則由日治初期的奢侈品逐漸普及,在戰後摩托車興盛前,為家戶的代步工具。各式交通工具的出現,縮短了人們花在空間移動的時間,有效連結各地,促進人流、物流的進出。

育:從私塾到學校

清代臺灣,人民從最基礎的讀書識字能力到科舉考試的準備,主要是仰賴書院、書房等私人設置的教育機構。日治前期,多數男性仍有進書房學習傳統漢文教育的習慣,但日人引進的新式教育,臺灣人接受度也逐漸提升。新式教育打破過去的教育方法,其中雖然隱含殖民教育目的,但光是由背誦書本轉而增加體育、唱歌的課程,脫離了死板的背誦經書,也重視孩童的身體發展,已大大打破當時人對教育的印象。新竹市除了基本的初等教育,也有師範、商業、工業、實業補習教育,不僅延續新竹傳統的文風盛行狀況,亦朝向多元化發展,培育各行業人才,創造更多的可能。

樂:調劑身心靈的休閒娛樂

日治時期以前,休閒娛樂侷限於士人階層,一般民眾的休閒活動僅限於廟宇酬神活動的傳統戲曲表演。進入日治時期,星期制的引進,帶進了現代的時間觀念,使社會大眾開始重視假日、閒暇生活的安排,產生旅行、郊遊踏青、看電影等活動。新竹市依山傍水,日本殖民政府藉此打造森林公園和海水浴場,以及公園、動物園等公共的休閒娛樂場所,此外也有民間經營的電影院、照相館等。不僅具有娛樂功能,也具有運動、教育、藝術等意義,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信仰:心靈的寄託

古早的臺灣社會不穩定、危機四伏,移民在求溫飽之餘,也需要有心靈的寄託,於是將原鄉信仰帶至臺灣。漢人進入新竹地區的開發相當早,因此不乏歷史悠久的廟宇,香火鼎盛。廟宇不僅是求神問佛之地,廟埕也是討論地方公眾事務的場地。清代後期,基督教傳教至新竹,給人民另一種選擇。至今,宗教信仰仍是人們尋求心靈寄託的一種表現方式。

1930的新竹市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