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說「中元普渡」,總很直覺地認為是農曆七月十五舉行的大拜拜。但新竹地區南區一帶卻流傳著「七月十二沒請到的」,來指涉狼吞虎嚥,如鬼月普渡餓鬼吃相的人,這是為什麼呢?
宋朝以後,中國地區以「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宗教信仰日益明顯,然而,清領時期,來到臺灣開墾的移民先祖除了帶來原鄉的宗教信仰(例如:道教的海神與媽祖信仰、佛教當中的世俗化信仰體系)之外,也隨著在臺灣深根後,衍生出臺灣地區特有的民間信仰,「大眾爺」信仰即是一例。
新竹的大眾爺廟從清代開始當時是聯合東壇與南壇大眾廟(東壇在日治時期已拆除),在農曆7月12日舉辦新竹五十三庄的大普渡,原先稀鬆平常的街道,因為普渡而變得相當熱鬧!因此,新竹地區曾流傳著這麼兩句俗諺:「七月十二請沒到的」和「七月十二人看人」。
其中,「七月十二請沒到的」這句俗諺是暗指一個人吃東西狼吞虎嚥、很愛吃的意思。因為過去臺灣地區的生活環境與現在相比起來困苦許多,在一般家庭中,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每年都只有在除夕夜和普渡法會上,才能吃到平常捨不得吃的食物,例如:雞肉、鴨肉,甚至是豬肉。其中,「請沒到的」當然是指「好兄弟」囉!
在過去,新竹市境內每到農曆七月份自城隍廟於農曆7月1日開鬼門之後,一路至東寧宮鬼門關,這段時間便是各大廟宇的普渡以及儀式。和大眾廟五十三庄普相同在新竹農曆七月中最具代表性的普渡還有以下幾個,7月15日繞境之後,新竹都城隍廟會於7月19日舉辦普渡,接著7月23日是北門街的「眾街普」由長和宮舉辦,這個普渡也有百年的歷史,主要是讓北門街上的商家一起參與普渡,由長和宮代辦供品。每到了這個時候就會在長和宮前封路搭棚,近年來參與的商家和附近信眾也是逐年增加不曾減少。
7月25日觀音亭(竹蓮寺)普渡,又被稱作「觀音亭普」,過去稱作義山普,有著信眾將供品捐獻給廟方,讓廟方分送弱勢的習慣。新竹盛大的普渡中最後一場並不是舉辦在農曆七月,這場便是農曆8月1日舉辦的「東門普」,由東寧宮來主持,主要是由東門市場內的商家來舉辦。會選在8月1日的原因,是農曆七月時東門市場內的商販十分忙碌,因此有個習慣是等到七月忙完之後,選在鬼門關後一天,8月1日來舉辦。
每到了農曆七月,新竹除了城隍祭十分熱鬧之外,尤其近年來吸引了十分多的觀光客前來參予夯枷、遶境等行程。不過對於在地人來說普渡才是連年的重頭戲,在過去物資較缺乏的年代,一家大小整年大概也只有普渡能夠稍微奢侈一下。上述提到的幾個普渡,尤其「東門普」舉辦還會連帶著舉辦流水席。新竹熱熱鬧鬧的城隍祭不僅僅只由城隍廟的幾個儀式組成,還要再加上這幾場盛大的普渡,對於新竹農曆七月才算完整的描述,回到這句諺語「七月十二人看人」,就是指舉行普渡大會時,街上人潮洶湧、摩肩擦踵的狀況。
- 黃進仕,〈從「風城神話月」看新竹市的城市祭典行銷〉,《竹塹文獻雜誌》,第35期(2008),頁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