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初七,除了是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之外,也是被稱為「孩童守護神」的「七娘媽」生日,更是古代舉辦成年禮的日子!除了臺南有名的「做十六歲」之外,新竹的「竹蓮寺」也有這樣的祭典呢!
竹蓮寺原為一座供奉觀音的小庵,乾隆46年(1781)遷於現址。主祀觀世音菩薩,又稱觀音亭。在傳統的民間信仰當中,普遍認為七娘媽是專司保護孩童的神衹,一個人從出生到年滿十六歲之前,都會受到七娘媽的庇佑。信眾之所以會這麼崇拜七娘媽,是因為早期的醫學衛生並非像現今如此發達,幼童常因營養不良、免疫力不夠,或是疾病纏身而離開人世,所以父母親會讓孩子做七娘媽的義子、義女,希望能受神明保佑,健康、快樂地長大。
依民間習俗,做十六歲是在七夕黃昏供祭七娘媽。供品有軟稞(把中心壓凹的湯圓,傳說是要給織女裝眼淚的)、圓仔花、雞冠花、茉莉花、樹蘭、胭脂、白粉、雞酒油飯、牲禮、圓鏡、紙紮七娘媽亭等。祭拜之後,燒金紙、經衣與七娘媽亭,無法焚盡的竹骨架丟至屋頂,此稱「出婆姐間」(婆姐,傳即臨水宮夫人女婢),表示小孩已成年。女孩若將祭祀完的胭脂、白粉一半丟至屋頂,一半留下自用,容貌會跟織女一樣美麗。
新竹竹蓮寺遵循古禮舉辦成年禮已經連續近20年。活動當天,廟方會準備麻油雞麵線、油飯等祭品等來答謝七娘媽多年照顧。約在兒童週歲前後,往寺廟祈求七娘媽或註生娘娘觀音媽、媽祖等,請求保護,並將古錢或銀牌、鎖牌,用紅絨線串成「絭」,掛在兒童頸上,俗稱「捾絭」。父母會許願,如果子女能順利長至十六歲,一定回到廟中還願。祭拜後,年滿十六歲的孩童會跪著爬過「成年亭」後,將掛在頸部的「絭」拿掉,以示成年,即所謂「脫絭」。其中,成年亭也含有要人謙卑的意義,跪爬時不可向後看,一定要向前看,這表示前途在前方,要勇往直前。
竹蓮寺鄰近新竹南區重要的市場「竹蓮市場」,許多買菜的婆婆媽媽也會順道前來上香祈福。與其他竹塹城內的重要廟宇相較之下,竹蓮寺最為人稱道之處莫過於除了主神觀音菩薩之外,竹蓮寺也奉祀了眾多保佑女性懷胎、生產、育兒的神祇。包含主司生產與幼兒保育的註生娘娘、守護著胎兒的花公與花婆,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在民間信仰裡花代表胎兒,衍伸出「求花」、「換花」的習俗。過去有重男輕女的風氣,信眾往往希望能夠得子,因此若已有身孕,在還頭幾個月尚不確定性別時,希望能求得特定性別的孩子,就會向註生娘娘「換花」。白花代表男孩,紅花代表女孩,想生男孩可以用紅花換白花,想生女孩則相反。除此之外,一旁還供奉著十二婆者,多認為是由民間十二位有賢德的女子組成,各自負責協助懷胎至生產過程中不同的步驟,像是註生、守胎、轉生、安胎等事務。特別的是,因農曆有閏月,竹蓮寺的十二婆者便奉有十三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