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新竹,正經歷巨大的改變。這個改變是長時間下每年些微的變化堆砌而成,而我們也身處其中,見證新竹一步步的轉變。然而,今日新竹僅存的歷史遺跡或人文景觀,不是在歷史的洪流中消逝,便是將其遷至他處。彼得.柏克(Peter Burke)於《圖像證史》一書中,說明圖片與畫作所揭露的訊息是重要的!正因如此,誠如圖像的重要性一般,畫作為我們開啟了另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得以透過這無聲的畫作一窺過去的風貌,更可以一比今昔之異同。
李澤藩(1907-1989)為臺灣十位前輩畫家之一,他在新竹出生、成長、工作,富有鄉土情懷的他創作許多新竹在地的畫作。他積極走訪各地繪畫,到日本、香港、美國,他將眼中的美景一一繪製,各地的特色都存留在他的畫作當中。他的作品之中屢屢出現新竹風景,在其素描草稿、畫作之中與新竹的歷史建築和風景有關的作品有:《山間寶塔》、《青草湖》、《送出征》(此畫為新竹火車站)、《潛園》、《牌坊》、《新竹東門城》、《城隍廟前飲食店白帆布》、《青草湖石坊》。
鑑於潛園的所在地已經難以探詢過往的風貌,筆者決定挑選部分現今還能夠看到全貌的地點,因此選擇了關帝廟、青草湖、孝子坊、石坊街上的楊氏孝節坊。其中,關帝廟、孝子坊和青草湖都與昔日的景觀有所不同。以《午後(關帝廟內)》來看,其繪於1938年,日治時期關帝廟門內的中庭設計,現今仍存在,不過今日所見的關帝廟實際上是重新建立的。根據廟中的沿革來看,原本的廟宇因為二次大戰受到轟炸而損毀,而後廟地被拍賣,關帝爺神像暫時遷往竹蓮寺。在戰後,於1947年獲得地方人士捐款、捐地,得以原地重建。重建後廟內的樣貌有著明顯的改變,並陪祀文昌帝君。後又於1977年增祀岳王廟。整體而言,廟宇建築雖然仍可見到傳統中庭式的樣貌,但已與日治時期的關帝廟有顯著的不同,特別是廟門內外的景觀轉變甚多。
接著,以石牌坊為主題的《石坊》、《孝子坊》兩幅作品,今日仍可清楚看見牌坊過去的樣貌,不同的是周圍的街道景觀。李澤藩的《石坊》中,楊氏孝節坊坐落於舊時紅瓦建築之中;而今日的石坊街周遭已轉變為現代化的建築樣式,甚至可以看到民宅建築與石坊幾乎貼在一起,街道的景觀並未有如同過去一般的遼闊。石坊整體保存良好,這個歷史遺址與現代建築形成畫面的強烈對比,也見證現代街景建築的發展與過往人文歷史。就《孝子坊》的畫作看來,途中可見湳雅村落的風貌,對比於現今的孝子坊顯得格外的熱鬧,經1961年的搬遷,現今僅剩下空有的牌坊與碑記被置於青草湖公路旁,周遭也空無一物,更離開原本村落了。
最終,貫通本篇的李澤藩畫作,雖然成畫年代有所不同,但即便是其較晚期的作品,仍舊是一幅幅的懷古作品,懷古的作品裡面蘊藏了李澤藩對於土地的情感與記憶,也替開了一扇想一窺世界的窗。透過這一扇窗,筆者走訪這些地點,透過一張張的照片,既是見證新竹都市發展的進步,卻也隱隱帶出潛藏於各地景觀的變遷過程。
-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黃桂蘭、王淑津,《李澤藩美術館第二十四次主題展》,新竹市:李澤藩美術館,2009。
- 黃桂蘭著,《李澤藩藝術作品形式之研究》,新竹市:李澤藩美術紀念藝術教育基金會,2003。
- 蔡長盛、徐素霞、李明倫、王淑津,《李澤藩美術館第三十六次主題展》,新竹市:李澤藩美術館,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