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新竹:手島誠吾的建築實踐
新竹州自治會館
新竹州自治會館(今玻璃工藝博物館)
以鋼筋混凝土構造,並以來自北投的褐色面磚裝飾的新竹州自治會館。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北區東大路一段2號
資料來源:徐淑賢拍攝,2020年9月3日。
作者  徐淑賢 -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建築は藝術なり(建築就是藝術)」,我是這麼相信的。

我是手島誠吾,明治22年(1889)12月8日出生於日本宮城縣。18歲時來到臺灣,前往恆春廳擔任總務課雇員。南島天氣炎熱,對我來說實在適應困難,聽說全島鐵路貫通後,臺北有許多新變化,我便辭職轉往臺北,進入土地整理組合工作,同時就讀私立三星中學。豈料工作還沒上手,徵兵通知單卻先到手,我只好匆匆收拾行囊,返回宮城。

役期一當就是一年。每個值勤的夜晚,我常常想起在臺灣沒念完的中學課程,也常常想起暑氣的恆春與充滿新鮮氣息的臺北。如果我想離家打拼自己的事業,臺灣,會是個好地方嗎?

大正2年(1913),我進入東京私立工手學校造家科就讀,這是一間強調一邊實作、一邊學習,著重培養實務技術人才的學校,出身帝大工學部的老師們與前輩、學長常常提起辰野金吾的事蹟,說起他留學英國的種種,為日本銀行本店打造的恢弘且古典的石砌磚樓,還有引領紅磚搭配灰白色飾帶設計的風潮,一點一點地打開我對於建築的想像,是否我也能成為如同辰野老師一樣的人?是否我也能以建築打造自己的未來?這個未來,可以在臺灣實現吧?

大正4年(1915)7月,我自工手學校畢業,懷抱著當初對自己的提問,以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營繕課雇員的身分,再次來到臺灣。當船抵達基隆,我聞到熟悉的水氣混雜鹽份與海魚的味道,看見拉著小車的車伕在海關外奔走;在搖晃的轉乘火車中,感受這次重返臺灣的氣息,我想在這裡測試自己的能耐,想挑戰局中優秀的前輩,更想知道自己是否能在臺灣,找到足以安身立命的事業。

進入土木局營繕課的日子比想像中忙碌,作為雇員,除了不斷精進繪圖技術外,也常常與技手們一同討論實際施工上需注意的事宜,更要把握機會聆聽技師說明新的建築設計。大正5年(1916),為了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新竹州的事蹟,新竹廳長高山仰接續前廳長三村三平的計畫,推動建造新竹神社,聘請森山松之助技師擔綱設計。所有的技手與雇員,一時間都摩拳擦掌,希望能為這個建造案貢獻一己之力。大正6年6月,神社預定地整地完成,選定經驗豐富的八坂志賀助前輩和我共同參與營繕工程,協助圖面繪製與實地監工。一年的工期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風;牛埔山雖不高,但冬日風起時,滿山林木颯颯作響,若不留意,沒抓緊圖紙,就和遍地的落葉一起,漫天吹往山裡去了。

昭和10年(1935)4月,臺灣發生關刀山大地震,而這也是我升任建築技師,前往新竹就任的一年。在路上,觸目所及的盡是毀損的屋舍、滿地的磚石、歪斜的電桿以及驚慌徘徊的人們。我回想起當初念書時發出的自我提問,想起當年抵達基隆時立下的自我挑戰,那些奠基於事業的追逐,在地震前面,竟變得如此脆弱,而身為一個建築師,我是否真的明白「建築」到底是甚麼?

昭和11年(1936)7月,我來到新竹的第一個任務──新竹州自治會館工程舉辦地鎮祭,宣告正式開工。作為見證新竹州自治發展近15年的代表建物,為了融入地方特色也兼顧防震,我選擇以兩層樓的鋼筋混凝土主建築搭配木造平房的貴賓接待室,並且在入口處規劃簡單的庭院設施,混和新式建築與傳統本色,不僅營造出建物本身的高低錯落感,同時也象徵新竹這塊土地既傳統又現代的一面。防暑熱的空心磚牆體、以庭院半遮蔽建物,是我對於臺灣氣候的應對;來自北投的褐色面磚,則是品質最好,也最具在地感的裝飾。

昭和13年(1938),新竹神社的擴建工程展開,為此我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前往九州、本州考察了65座神社,想要設計一座既不偏離固有規制,但亦足以適應在地氣候的神社建築,更與特地來臺進行擴建工程的神社局角南隆技師、總督府營繕課課長井手薰進行多次討論,共同思考目前新竹神社建築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新神社需要調整的方向。

考量新竹的強風與降雨容易影響身穿厚袍、頭帶高冠的神官進行祭祀時的行動便利性,我將本殿前的神門連通迴廊,如同形成一道屏障,維護本殿的神聖,也擋去過於強勁的風勢,更有利容納祭典時前來參拜的人們。此外也把拜殿、神饌所、祭器庫、祝詞舍與本殿相連,以便神官移動與儀式進行。而在整體空間規畫上,則類似大多數神社,透過地形高低差異,將一般活動空間和神社境內空間分開,透過讓參拜的人們前傾身體、拾階而上,表達對神祇的崇敬。

從自治會館到新竹神社的擴建,我嘗試將自己在這塊土地上所感覺到的風、雨、陽光、土壤、水文,轉化成建築設計中最優先的考量,建築除了提供人們居住、集會、宴客並進行各種活動外,更重要的是需要與它周遭的風土環境結合,與每個地區的特殊性對話,追求理性規畫與裝修美感的並重。「建築は藝術なり(建築就是藝術)」,是人與土地相處、相融的藝術,我是這麼相信的。

參考資料
  • 五味田恕編,《新竹州の情勢と人物》,臺北:臺北印刷株式會社,1938,頁89。
  • 太田肥州,《新臺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産業史》,臺北:臺灣評論社,1940,頁280。
  • 黃俊銘等,《新竹市日治時期建築文化資產調查研究》,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9。
  • 黃俊銘等,《新竹市市定古蹟新竹神社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新竹:新竹市政府,2003。
  •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