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手一臺或好幾臺的智慧型手機,上班或上課使用的筆記型電腦或桌上型電腦,在家裡、餐廳看的電視等等,每天從張開眼睛到閉上眼睛,時時刻刻都充斥著各種3C產品,這是過去的我們無法想像的便利生活。你是否想過今天這些如此普及的高科技產品是從何而來?他們和臺灣,或者更詳細的說和新竹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這段淵源得從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談起。
臺灣這一小小的海洋國家,自古以來發大財之法依靠的就是對外貿易。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採取「以農養工」的策略,藉由犧牲農業,進而換來工業在1960年代的進口替代,民營企業備受政府的呵護發展茁壯,以及1970年代的出口擴張,設立加工出口區,更讓工業為臺灣掙下大把大把的銀子。在開心數鈔票之餘,這也代表著臺灣更容易隨著全球經濟景氣的變化有所起伏,受1970年代石油危機波及,各國保護主義盛行,臺灣終於面臨到產業發展的瓶頸。
時序在此稍稍暫停,倒轉回日治後期、戰後初期。日本人在竹東附近發現天然氣資源,造就日治後期新竹舊城區東邊的赤土崎一帶,建立為天然瓦斯研究所和海軍燃料廠,戰後延續此優勢,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在此地復校,分別專攻原子研究和電子研究。先天的坐擁自然資源優勢,再加上後天的研究機構設置,為新竹打下科技城的地基。
危機即是轉機!民國62年(1973),在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的奔走之下,以政府資金為主的半官方機構──工業技術研究院於竹東成立,部分旅外學者放棄國外高薪工作,回臺灣投入積體電路(簡稱IC)研發,並派青年工程師到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做技術轉移,像是楊丁元、史欽泰、曹興誠等,當時的年輕拓荒者往後都成為半導體產業界的重量級人物。光有技術與研發能力仍然不足,如何轉換成產值才是關鍵,因此以生產電子錶中所需的積體電路做起,市場反應良好,爾後才興起設立民間企業的念頭,於是在民國69年(1980)成立臺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聯華電子,民國71年(1982)美國開放通訊市場,聯電搭上熱潮,大量生產電話IC,其成功經驗,引領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
在天時、地利、人和相互影響下,民國68年(1979)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在金山面動土,隔年完工啟用,聯電為第一家登記的公司。1980年代,張忠謀大膽提出「設立半導體專業代工」的構想,成立臺機電(TSMC),如今我們熟知臺灣是高科技產業的代工廠,在當時卻是前所未聞、前所未見,沒人知道他是否會成功,然而時間證明了這套營運模式是可行的,紛紛為其他公司所效法,營造臺灣成為高科技產業代工廠。
如今,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以積體電路產業、電腦及周邊產業、通訊產業、光電產業、精密機械產業、生物技術產業等六大領域的產業發展為主,在園區內外形成產業群聚效應,分工精細的積體電路產業尤其明顯。若提到臺灣電子業發展史,1970年代臺灣的積體電路產業可以說是從無到有,1980年代則是確立及穩固前行方向。
從結果來看,新竹科學園區建立高科技產業發展基地,促進臺灣產業升級,並創造臺灣的經濟高峰,使臺灣躍升為全球高科技產業的重鎮,而臺灣經濟所得最高的地方,就落在新竹科學園區周圍。該地由傳統農村社會的鄉村景觀,轉換為具有規畫、充滿現代性的工業區、住宅區、公園綠地、學校用地等等。然而新竹科學園區和舊城區之間似乎有無形的高牆阻隔,形成「一個新竹,兩個世界」,竹科雖然創造了高所得、高經濟、高學歷的聚集,卻也拉高新竹的物價和房價,究竟這兩個區域之間要如何連結與達成平衡,或是認同彼此呢?仍有待執政者和人民共同的努力。
- 王郭章撰,張永堂總編纂,《續修新竹市志 卷五經濟志》,新竹:新竹市政府,2005。
- 蔡偉銑,〈新竹科學園區政策過程的重新檢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6:3(2014年9月),頁427-481。
- 臺灣電子科技史,臺灣演義,2015年6月28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GCwcgNK6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