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文青都去哪?
真福地土地公廟匾額
真福地土地公廟匾額。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東區高峰路202巷3號。
資料來源:見域工作室。
真福地土地公廟現況
真福地土地公廟現況。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東區高峰路202巷3號。
資料來源:見域工作室。
「重修福德祠碑」
「重修福德祠碑」。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東區高峰路202巷3號。
資料來源:見域工作室。
今日於高峰路遠眺新竹市區
今日於高峰路遠眺新竹市區。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東區高峰路202巷3號。
資料來源:見域工作室。
作者  王昱登

古奇峰位於新竹市高峰里,地理上是一座小丘陵,少數可以遠眺新竹市的高地。最早,這裡是清朝時代所規劃的義塚,也就是今天人們口中的「亂葬崗」。清朝時代初期,臺灣的開發有所謂的「羅漢腳」,也就是來自閩南、粵東地區的單身男性移民。這些單身男子來到臺灣若不幸過世,除非有地方墾號或其他宗族力量的支持,否則大多無法被適當的安葬。高峰地區因為土壤貧瘠、地形破碎,因此被朝廷規劃為安置這些無名死屍的殯葬區。除了羅漢腳之外,貧窮人家的婦女與孩童,也因為無法取得墓地而葬於此處。

儘管如此,古奇峰地區的丘陵地形,仍意外的讓這裡成為清代文人聚會出遊的熱門景點之一。沿著今天的高峰路——也就是義塚邊緣的小徑——向山上前進,一座又一座的廟宇是當時文人雅士的最佳證明。對於當時的文人來說,這些廟宇就如同咖啡廳一般,是當時騷人墨客旅途中的休息站。其中,位於高峰路202巷3號私人工廠內的「真福地」土地公,就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之一。道光12年(1833),林祥雲、高華等當時的文人重修這座廟;其中林祥雲留下「真福地」匾額一枚、高華留下「重修福德祠碑」。碑文中寫到:「城東南皆山也。山之中有兩坑、坑水互瀠山麓。……余每登山覽勝,常憩息樹下,見其草生意盎然、其水聲韻鏘然,覺會心之不在遠也。」足以窺見清代的新竹市文青有多麼喜愛這裡。

道光3年(1823),鄭用錫赴京考取進士,成為臺灣入清一百餘年來,臺灣籍貫的考生首次登科。頂著「開臺進士」的美名,新竹市在鄭用錫的光環下,吸引了許多墨人騷客。而古奇峰也在這批「文青浪潮」之下,成為許多人們筆下的題材。新竹知名詩人林占梅在《潛園琴餘草》詩集中,也記有許多關於此地的詩文。這些詩作寫於道光27至同治6年(1847-1867),是林占梅與葉松潭、陳性初等人,登高望遠之時即興寫下的詩。這些詩是這樣寫的:「攜朋得友共登臨,無數啼禽競好音;路轉板橋重拾級,羊腸徑繞白雲深。」、「危巖萬仞瞰平阿,海甸秋清氣候和;一帶雲林環雉堞,望中城闕失嵬峨。」、「回首兒時一剎那,雪泥鴻爪漸消磨;構亭親友今何在?獨對西風起浩歌。」

除了清代的詩人以外,根據新竹縣志記載,日本時代的新竹首任行政首長櫻井勉,也喜歡邀集城內的騷人墨客一起來登古奇峰。「泉石安閒,虫吟鳥語,皆得天機活潑之趣。且城郭盡歸簷下,湖山只在目中。許多詩料,俯仰皆是,雖素不解吟詠者,到此亦覺詩興勃然生也。」這是日本時代漢人留下來的「古奇峰八景」節錄,題目是「山館尋詩」,顯示出這裡是文人找尋靈感的泉源。

直至今日,真福地土地公已經沒有當年的風采,新興的住宅遮蔽了廟宇遠眺的視線,想要感受這裡當時受到歡迎的程度,只能到高峰社區觀景臺上,才能略為想像過去文人雅士所看見的美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