熗高麗菜飯
製作圖
陳阿嬤翻攪烹煮中的菜飯。
資料來源:見域工作室。
完成品
高麗菜飯完成品紀錄照。
資料來源:見域工作室。
作者  林育臣

到新竹吃什麼呢?一般的答案不外乎米粉貢丸,到城隍廟口走一圈,還可以吃上紅麴肉圓、滷肉飯、羹湯。不過,老新竹人平常就餐餐吃這些嗎?問了世代居住舊城的新竹人,到底什麼才是新竹人餐桌上最有特色的菜餚,答案不是米粉貢丸,而是一道阿嬤手作、市面上絕少見到的家常料理,就是這一鍋色澤金黃的「熗高麗菜飯」(tshìng ko lê tshài pn̄g)。

既然市面上沒有賣,那要去哪裡才能吃到這道「熗高麗菜飯」?打聽到的消息幾乎都指出是阿嬤煮的,不如就找一位新竹阿嬤來傳授吧!於是我們找到了這位陳阿嬤。她一聽說有人想要吃她的手藝,就熱情地要為我們示範這道「熗高麗菜飯」。

我們一邊紀錄阿嬤料理的程序,一邊聽她回憶自己所見證的新竹的歷史,日治時代出生於北門外媽祖宮旁愛文街的她,祖上是清代北門大街船頭行(當時進行海上進出口貿易的商人,因擁有自己的船隻而得此名),阿公甚至還做過保正,雖然小時候就吃媽媽煮的這道「熗高麗菜飯」長大,但一直到後來嫁人,才將這道味美易飽的手藝學起來,好料理給一家子人吃。

為什麼是平常是吃「熗高麗菜飯」,而不是最有名的新竹米粉呢?經過阿嬤的解釋,才知道原來以前新竹人吃米粉是過年過節才吃的,倒也不是因為米粉特別昂貴稀有,而是大鍋炒的米粉本身就有一種團圓的氣氛。相比之下,「熗高麗菜飯」似乎比較適合負責照料家人每一天的溫飽了。

所以,「熗高麗菜飯」該怎麼料理?「熗」又是甚麼樣的工法?以下就跟大家介紹阿嬤不藏私的食譜:

  • 首先是備料,這道需要的材料需要:高麗菜、米、蝦米、乾香菇、三層肉。佐料則需要麻油、薑和蠔油。
  • 高麗菜切末洗淨、薑切絲、乾香菇浸泡至軟後切片、米洗淨後浸泡,並且三層肉也切成易於拌炒、釋放香氣的絲狀或片狀。
  • 油、麻油下鍋,油熱後加入薑、乾香菇、蝦米,炒香後加入三層肉與高麗菜拌炒。(麻油與薑的量憑個人喜好添加)
  • 三層肉、高麗菜斷生後,將泡好的米加入鍋內,並注入開水直到水面剛好煙過米的高度。
  • 淋入蠔油讓鍋內的水呈現棕色,這時蓋上鍋蓋,讓生米在鍋中煮熟。這階段的烹調就叫做「熗」(tshìng)。教育部閩南語詞典的解釋是:「以少量的水半蒸半煮將食物蒸熟」
  • 時時掀開鍋蓋攪拌,避免底部生成太多鍋巴,當水分收乾、米飯完熟,「高麗菜飯」就可以出鍋了。
  • 不要忘了鍋子底部淺淺一層的鍋巴!待飯都出鍋之後,加熱讓鍋巴乾掉凝結,一片片鏟下來,當零嘴吃非常夠味。
  • 「熗高麗菜飯」雖然和「熗油飯」一樣是用「熗」的工法,但是不像油飯那麼油膩、不好消化,可是又比普通的白飯有滋味,若是冬天的時候,多加些麻油和薑,吃了還可以暖和筋骨哦!大家不妨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