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的沿海故事
往新竹岸邊望去,有時可看到廢棄的海堤,暗示著港都新竹幾經變動的歷史
往新竹岸邊望去,有時可看到廢棄的海堤,暗示著港都新竹幾經變動的歷史。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北區南寮里。
資料來源:見域工作室。
海山漁港周邊的信仰中心:香山天后宮,漲潮時海水會來到岸邊,退潮時則可見潮間帶和溼地
海山漁港周邊的信仰中心:香山天后宮,漲潮時海水會來到岸邊,退潮時則可見潮間帶和溼地。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香山區海山里。
資料來源:見域工作室。
作者  吳君薇

港都新竹——聽起來很奇怪嗎?新竹(竹塹)曾是清朝北臺灣最重要的港都之一,擁有臺灣島與泉州距離最近的通商港口。但現在雖然大家知道可以去南寮吃海鮮,似乎不會把「港都」跟新竹劃上等號。新竹只有一個港口嗎?讓我們往海邊走,說說這條不只17公里的海岸,有段怎樣的故事吧。

舊港(竹塹港)是新竹最早的港口,位於頭前溪出海口的北岸,已有超過兩百年的歷史。清康熙年間,漢人王世傑將開墾範圍擴張到頭前溪沿岸的竹塹埔,促使朝廷於雍正9年(1731)開闢舊港,方便島內貿易往來。若要拍一部新竹的清朝古裝劇,舊港的場景必定不能少!這座往來福建的重要商港,全盛時北臺灣的行郊大多在此設點,從舊港進口日常用品,再沿著商道進入北門大街,交換臺灣盛產的米、糖等農產品。也因為這樣,長和宮和城隍廟前廣場成為商業集散地,帶動整個竹塹城的繁榮。

然而頭前溪與新竹的海岸特性,讓港口特別容易淤積。一旦淤積,便只剩小商船能勉強停靠。從清朝、日本到中華民國政府時期,舊港淤了又修,修了又淤。嘉慶18年(1812),民間集資在頭前溪南岸開闢新港,成為後來的南寮漁港(現新竹漁港),「舊港」的名稱於焉而生。終於到了昭和7年(1932),日本人決定「放棄治療」,將舊港廢港,只剩漁港功能,到了民國38年(1949),南寮漁港改建完工,便連漁業功能都被取代了。如今寧靜的舊港里,雖然不再熱鬧,卻還留有如輕便車道等,過去通商貿易的建設遺址。

除了南寮廣為人知的新竹漁港,往南走,會來到新竹的第二座漁港:「海山漁港」。海山漁港緊鄰香山溼地,有著跟南寮截然不同的風情,著名的香山天后宮也在這附近。溼地提供漁港大面積的潮間帶,當地人因此得以種植蚵仔或打小船出海捕撈漁獲。香山地區有名的「搶魚市場」,就是開放民眾搶海山漁港進港的魚獲。此外,退潮期間也可以看到許多人在潮間帶上挖蜆、整理蚵苗。

孕育豐富的生態資源的香山溼地,雖曾受到竹科工業污染的打擊,讓蚵農生計大受影響。但在居民和相關團體的抗爭和努力下,狀況已相對改善。如何復育香山溼地的生態,則需要大家一同關心。

17公里海岸線的規劃,串起了新竹沿海的觀光人潮。但既然來到海邊,不妨往北走一點,到舊港里了解竹塹城昔日繁榮的源頭,或者往南走,到海山漁港認識溼地生態。海港到城區的這段路,讓新竹成為過去北臺灣的港都,今日又要如何讓港口重新與舊城連起來呢?讓我們一起往海邊走,將這些珍貴資產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