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消防文化傳承:新竹市消防博物館
日治時期的新竹消防組詰所
日治時期的新竹消防組詰所。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北區中山路4號。
資料來源:新竹市警察局消防隊之一,臺灣舊照片資料庫,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新竹市消防博物館建物外觀
新竹市消防博物館建物外觀。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北區中山路4號。
資料來源:何語婕攝,2019年10月11日。
日治時期新竹消防組成員合影
日治時期新竹消防組成員合影。
資料來源:新竹消防組役員一同の近影,臺灣舊照片資料庫,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作者  何語婕

自漢人大量移民前的道卡斯族竹塹社,到今日的高科技都會城市,歷經超過三百年歲月的新竹市,為臺灣古蹟群分布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來到新竹的遊客們,往往被氣派的新竹市政府吸引,而忽略了同樣是在中正路上的新竹市消防博物館,這棟曾是俯瞰新竹全市的消防組詰所,以及其背後所蘊藏的歷史。

新竹市消防博物館的歷史,和近代臺灣消防制度的發展、新竹地區特殊的氣候環境息息相關。日治初期,臺灣承襲日本殖民母國的消防制度,新竹市街由日籍的土木建築工人為主組成了私設的消防組,曾在明治34年(1901)北門大火中進行救災活動,成功撲滅火勢。然而,之後卻因不明原因無疾而終,就連房舍都人去樓空。新竹廳為了解決轄區內的消防空缺,先是指派原有的保甲壯丁團成立「水龍會」,全臺首創由各戶居民及商家每月集資購買水龍、幫浦等昂貴器械以作為救火之用。但由於新竹地區東北季風強烈,一旦發生火災,在強風吹襲之下,往往使得火勢更加猛烈延燒,一發不可收拾,加上市區日漸繁榮,壯丁團的設備與人員訓練逐漸無法應付,新竹官廳遂向總督府申請設置官設消防組。於是大正9年(1920)8月1日正式成立新竹公設消防組,由只佐善一郎出任首任組長,指揮消防隊。

新竹公設消防組最初旗下有50名組員,消防組辦公室則設置在當時新竹郡役所(址在今武昌街、西門街口之土地銀行新竹分行)附近的日式平房建築。隨著各種設備的擴充,房舍過於狹隘不敷使用,故於昭和11年(1935)由新竹州營繕課規劃營建新式的消防組詰所,為兩層樓的辦公廳結合六層高的望樓之磚造建築,採用當時日本傳入的現代建築風格。除了外形展現其簡潔、注重功能性的式樣,外牆表面所鋪設的淺色立面貼磚,更是當時工藝及時尚潮流的最先端。

組詰所於昭和12年(1937)完工,六層樓高的望樓是日治時期新竹市內最高的建築物。樓頂設置八角型瞭望臺,各面皆設有大型落地窗或玻璃門,可將室內全景一覽無遺,並有直通一樓的傳聲筒與警鐘,每日派員值班瞭望,一旦發現火勢濃煙便可立即示警,通知值勤人員出動救災。一樓前半作為停放設備之空間,後半則為值班人員待命休息的和室。除了救火業務,也進行春秋兩季消防講習、防火知識宣導、巡夜及每年新年的大型防火操演。隊員出勤時穿著傳統日式的「半纏」、戴大盤帽,由一人扛著組旗(又稱「纏」),攜帶竹梯、唧筒、救助袋、水龍,水管車及幫浦車(早期為手動式,後自日本引進蒸汽動力式及藥劑噴灑式)前往現場救災。二次大戰後期,美軍開始對臺灣本土進行空襲,組詰所的望樓也負責哨戒來襲軍機,以備發布空襲警報之責。

戰後,消防組改制為消防隊。民國87年(1998)升等為新竹消防局並新建大樓,此處撥交給消防局中山分隊使用。日治時期建築的鐘樓及辦公室,則在民國91年(2002)設置了消防博物館,將新竹市消防相關歷史文物展示,讓民眾了解消防文化。這棟全臺唯一保存最完善的專業消防建築物,雖然退出第一線的救災工作,仍然繼續著近一個世紀的職務:讓民眾了解消防文化、防災的知識,了解消防工作對於生活環境的影響。

參考資料
  • 蔡秀美,《從水龍到消防車:日治前期臺灣消防制度之研究(1895-1921)》,臺北:五南,2011。
  • 郎咏恩,〈日治時期臺灣的消防訓練與教育〉,《臺灣學通訊》90(2015年11月),頁12-14。
  • 蕭景文,〈消防組到消防博物館:新竹消防博物館〉,《臺灣學通訊》90(2015年11月),頁26-27。
  • 消防歷史沿革,新竹市消防博物館,http://sds.com.tw/FIREDEPT_KIOSK/FIREDEPT_MAIN
  • 張智鵬,舊建築新風情-新竹市消防博物館,消防電子報資料庫,內政部消防署,http://enews.nfa.gov.tw/issue/9312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