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車路到戲院大街
2016年長安街街景,可見長安青草鋪與吉草堂兩間青草鋪
2016年長安街街景,可見長安青草鋪與吉草堂兩間青草鋪。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長安街與英明街路口。
資料來源:見域工作室。
作者  王昱登

位在新竹城隍廟對面的小巷─長安街,老一輩的新竹人習慣稱呼為後車路。有一說法是一路從清代以來新竹最熱鬧的商業街就是北門大街,北門大街上的商鋪多數都向後延伸蓋到長安街上。也就是說北門街是商鋪的正門,而長安街就是銜接著後門。過去要運送補給的貨物都是從長安街上經過,也因此被稱作「後車路」。

後車路在新竹不僅僅只是一條補給用的通道而已,這裡還見證過許多產業的興起。首先,在清朝年間熱鬧的北門大街後面,是這條頗具知名度的胭脂巷,當時的聲色場所聚集於此,位在後車路鄰近城隍廟這一側,人們稱之為「查某間」,時至今日雖不見任何性產業的痕跡,但在街坊鄰居中還是能聽到這個回憶。

後來這裡也被稱作青草巷,附近的耆老說:過去很多的賣藥人都會在城隍廟前做生意,後來陸續集中到了長安街。曾經數量不少的青草店也已銳減,現在街上還有兩家老字號的青草鋪,長安青草店以及吉草堂,兩家為兄弟分別開設的店家,最開始由父親將青草帶來此處。青草和漢藥最大的區別,是多數的青草都來自臺灣土生土長的植物,例如關西的仙草、澎湖的肺英草,是屬於臺灣土而生的民俗療法。但漢藥傳自渡海來臺的漢人,許多藥材因為藥性的關係,必須自中國進口,此兩者有少部分的藥材是相互重疊的。

從日治時期開始,市區的人來此處「看戲」成了新的流行,昭和11年(1936)臺日合股建成了新世界戲院,多演歌仔戲。戰後因後車路未受轟炸嚴重影響,新世界率先繼續營業獨佔市場一段時間,後來殘和當時有樂館修復而成的國民大戲院,兩家角逐新竹電影市場,引進大量好萊塢電影。

戰後才興建的新華戲院在民國45年(1956)改建成中央戲院,也是一度在1960年代風靡新竹,當時新竹的OO七電影就是從此處開始,後來電影產業改變而轉變為二輪戲院,是現在新復珍二輪戲院的前身。目前這座電影院的現址保留下部分建築物,其餘空間則設立停車場。在戰後各大戲院紛紛投入電影產業中,鄰近新世界戲院的新舞臺戲院相應而生,主要經營歌仔戲與各項舞臺戲團的演出,不過在時代的潮流下,在民國58年退場。

三間戲院帶著長安街成為戰後一路到1980年代,成為新竹人休閒娛樂的重心。據北門街上的老店回憶:二三十年前,北門街沒落的很快,但後車路沒有,看電影的人潮帶來商機,一路到半夜那邊都還人聲鼎沸。不過隨著國產臺語片的黃金年代沒落,這三間戲院也不在今日新竹人的視野中,1980年代一項產業開始進駐長安街,現在也都還看得見許多店面仍持續開業,即是服飾業,而且此處專做服飾批發,要是新竹人熟門熟路才會進到店面中零售選購。比起北門大街在1990年代的社造中,才重新復甦商業活動,這條雖被命名為後車路,卻是不曾消失在新竹人的記憶裡。

參考資料
  • 葉龍彥,《新竹電影史1900~1995》,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