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新竹經濟奇蹟:蓪草工藝
以蓪草紙製作的康乃馨,惟妙惟肖。圖片來源:李妃純
以蓪草紙製作的康乃馨,惟妙惟肖。
資料來源:李妃純。
作者  吳君薇

前些日子許多人心心念念追劇的中國古裝劇《延禧攻略》,以乾隆皇帝時期的後宮為背景,描述小宮女魏瓔珞如何在強敵環伺下,一步步走上歷史舞臺。雖然許多情節並不符合史實,但劇組可是費了一番功夫對於衣飾做了詳實的考證。劇中,溫婉大方的富察皇后的后冠上裝飾的是「蓪草絨花」,這是根據正史《清史稿》裡的記載:「高宗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察哈爾總管李榮保女。高宗為皇子,雍正五年,世宗冊后為嫡福晉。乾隆二年,冊為皇后。后恭儉,平居以蓪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劇中所提到的「蓪草」,正是過去盛產於新竹山區的經濟植物。

新竹盛產蓪草,早在18世紀初就有史料記載。康熙56年(1717)出版的《諸羅縣誌》中提到:「通草,性利水,兼通乳竅,染以綵色,製花鮮明可愛,出於淡水雞籠諸山。」這裡提到的地名「淡水」可不是指大家耳熟能詳的淡水老街一帶,而是指當時設有「淡水廳」的新竹地區。從文中,也看得出當時蓪草已經廣為使用。然而,大規模的產業大約在黃開基先生擔任淡水廳同知時(1821-1850)開始發展,他招募了許多在中國的蓪草紙工藝師到臺灣傳授技藝。這項產業,在日治時代至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初期到達顛峰。

根據記載,明治36年(1903),新竹市有將近八分之一的人口依靠剖削蓪草維生;大正12年(1923),日本皇太子巡視臺灣時到了新竹,地方上的鄉紳就呈上了「蓪草紙」(類似今天的「和紙」,纖維細緻,書寫短箋用),皇太子回國後還再次訂購;大正14年,新竹的蓪草公司「金泉發」的無纖維紙張在巴黎舉行的手工藝展覽會展出,並且獲得國際手工藝獎;昭和3年(1928),統計資料顯示,新竹州(今天的桃園、新竹、苗栗地區)有三分之一的原住民都在種植蓪草;民國39年(1950),臺灣登記立案的蓪草公司共有二十家,新竹就佔了十七家;民國70年,「中西化工」掌握了蓪草的前置處理技術,能夠軟化蓪草纖維,讓蓪草花瓣質感更細膩,全盛時期每天銷售十萬朵的蓪草玫瑰花到美國呢!這些蓪草紙花都需要手工製作,在那個「客廳即工廠」的時代,小小的蓪草花,養活了許許多多新竹地區的家庭。

可惜的是,這項技藝在近年來迅速地消失;往年婦女將蓪草加工為裝飾用的蓪草花已被各式塑膠人造花取代;以蓪草製紙也因不符成本,而被迅速淘汰。產地因為無人收購,紛紛改種植其他高經濟價值的果樹。曾經在新竹呼風喚雨的這項技藝,變成了「時代的眼淚」。幸好,近年來新竹市文化局看見了這項值得記錄與傳承的民間工藝,有系統地辦理各式講座、工作坊,讓大家重新認識這個產業。或許,在不遠的未來,和古裝劇人物一般戴上復刻款的蓪草飾品,也能成為一種潮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