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3年(1914)新竹市區改正計畫,原先規劃今日建國公園,也就是武昌街、東前街一帶為公園綠地規劃設立新竹公園,然而從大正6年新竹市區計畫變更圖中可以看見新竹公園已改至現址。大正9年此處設立新竹消防組,昭和11年(1936)消防組移至中山路上,此地又成為空地,吸引了許多流動攤販進駐。國民政府來臺後,正是在此空地上設立建國公園。
一路從戰後開始,此處的攤販開始群聚,民國42年(1953)新竹市民鄭九向新竹縣政府提出申請,在此處設立夜市攤販,當時公園內主要以冰品為主,周邊則為小吃攤,販賣的商品種類眾多。根據附近耆老的說法:市區最熱鬧的就屬於這邊了,當時攤位很多,現在市區裡面很多老店都是從夜市出去的。
從這個夜市出身最具知名度的幾個商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鴨肉麵。目前位於中央路上的老店,便以「原夜市」取名讓顧客方便尋找。新竹鴨肉麵的鴨肉採先蒸後薰的製作方法,也算是低調的新竹特色小吃,這便是從夜市發跡因為口味獨特深受客人喜愛,導致市區逐漸出現其他家以販賣鴨肉麵為主的店家。另外,也有飲料店目前開在勝利路上,也是在夜市消失之後持續經營的老店之一。
那為什麼如此蓬勃,現在每個老新竹人都會回憶的夜市,不存在於今日的市區街道之中呢?主要原因有幾點,1970年代政府為了交通規畫以及夜市中許多攤販販售項目與登記不相符,開始取締攤販,政府同時也規劃剛改建完畢的東門市場三樓讓攤販使用。但攤販對於東門市場三樓的商業區位不太滿意,後來集中於中正臺夜市以及棒球場周遭。建國公園也回歸成為公共空間被附近的居民使用,1980年代黨外運動蓬勃發展,許多集會和演講都聚集在此處,因此此地也被譽為新竹的民主聖地。
中正臺在被安排用於集中來自建國公園夜市的攤販之前,應是為新竹市區的中山堂,多用於當時宣傳政策、舉辦朝會等用途。1970年代之後,直接改建為容納攤販的空間,到今日還能在部分外圍的攤位中,看見過去看臺的痕跡。
中正臺夜市和建國公園夜市在市民的記憶之中,形象不太一致。對於中正臺夜市,目前約略至40歲左右的新竹人,都知道這裡是採購潮流服飾的區域,連帶著夜市周邊的大成街,二十年前都是新竹流行時尚的指標。因為店面空間都不大,各家店主會精選不同風格的服飾配件,形成各具特色服飾商店街。但一路從十年前開始,臺灣吹起一波波的主流流行服飾風格,再加上逐步升高的租金壓力,各家店面販賣的服飾風格差異性開始縮小,且大部分店家集中販售女性服飾。近年來平價成衣品牌伴隨百貨公司大量進駐新竹,也直接的衝擊到中正臺夜市的商圈,許多人唏噓現在這附近一帶的商圈人潮都早已不如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