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海聽濤:新竹十七公里海岸線
許釗滂的攝影集《風城印象》
許釗滂的攝影集《風城印象》,記錄了1980年代海埔地的防風林道,作田人的歸途上,仍見茂密的防風林景觀。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北區海濱路173號。
資料來源:轉引自張德南,〈新竹海埔地開發工程的概述(1957~1966)〉,收於氏著《新竹區域社會研究》(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10),頁146。
彩虹橋與客雅溪出海口
三姓公溪的出海口與彩虹小橋,海天一色的臨海夕照已可想見。
座標或地址:24.801553, 120.917010。
資料來源:楊承澔攝,2019年9月6日。
彩虹橋、濕地與天光雲影
彩虹橋、濕地與天光雲影構成一幅絕美的圖景。
座標或地址:24.810271,120.918549。
資料來源:楊承澔攝,2019年9月6日。
自行車騎士悠閒漫行於海埔地自行車棧道
自行車騎士悠閒漫行於海埔地自行車棧道。
座標或地址:24.810271,120.918549。
資料來源:楊承澔攝,2019年9月6日。
作者  楊承澔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學生

若要說到新竹市民休閒的好去處,那莫過於「上山下海」。「山」是十八尖山,從日治時期起就作為都市計畫的一部分,發展為森林公園,至今仍是市民親近大自然、晨昏健身的休閒運動場所。「海」所指的則是十七公里海岸線。十七公里海岸線的發展,又有令人追憶嘆息的曲折,此間流風餘韻且待下文一一道來。

話說新竹的發展歷程並不算晚,昔日荒煙草莽的景象至道光、咸豐年間已大有改觀。道光年間的《淡水廳志稿》所載「塹八景」便提到「香山夕照」,同治年間的《淡水廳志》已將「香山觀海」列為全淡八景之一。香山俯臨大海,登高而望,海濱船帆雲影、浪捲潮落,洋洋大觀盡收眼底。光緒年間《新竹縣採訪冊》有道是:「每當潮回之後,波浪排空,驚濤瀉地,登高而望,汪洋萬頃雪捲雲翻,別開世界。」竹塹詩人兼史學家陳朝龍先生亦有詩云:「月霽漸連天一色,風狂浪打樹千行。」

日治時期,在「香山觀海」盛名之下,本於名勝佳景與衛生宣傳的目的,香山臨時海水浴場設立,臺中、臺北各地高官名士率皆攜眷前來遊玩,成為新興的遊覽名勝。昭和7年(1932)海水浴場遷至南寮,夏季遊人如織,可謂每年一大盛會。海濱與市區之間的交通線,端賴於東大路上一條供人力臺車推動的輕便車道。當年遊人多徒步前往,婦女帶著孩童在海邊玩水掏沙、挖掘魚蝦,遊客於木麻黃樹下或坐或臥,一旁的小木屋成為知識分子與商人們的交際之所,更是機關團體與各級學校學生遠足度假之去處。海水浴場的運作直至1980年代方因積砂嚴重而淘汰,如今已興建為新竹漁港,遺留下的設施與防風林仍可使人遙想往日盛況。

戰後移民湧入,緊迫的人口與糧食壓力,使得新竹海埔地的開發成為當局極為迫切之政策。民國46至55年間(1957-1966)的新竹海埔地農業實驗區開發計畫,率由退除役官兵耕作其中,防潮堤與排水工程、灌溉水源,以及區內道路、水路與耕地造林工程,皆於此時期漸次完成。綠油油的防風林與水田,形成廣闊的綠野田疇,望之蔚然。騎單車徜徉於綠蔭防風林隧道的,不僅有往返家園的農民,也是城市居民悠閒漫步的好所在,田園的悠閒意象與海濱心曠神怡的觀海勝景,此間不啻一方樂土。許釗滂的攝影集《風城印象》,便記錄了1980年代海埔地的防風林道,作田人的歸途上,仍見茂密的防風林景觀。

臺灣經濟轉型後,海埔地也面臨急遽的變化。新設的新竹漁港觸發突堤效應,民國84年(1995)西濱公路的修建更是海埔地的災難,昔日如綠色隧道般的防風林已遭嚴重破壞。南北林帶農業道路,如今已成海埔路200巷、211巷、300巷、210巷、518巷,其變化之劇由此已可想見。民國86年(1997)政府推動休耕計畫,取農田而代之的是南寮垃圾場、廚餘堆肥處理場、混合物處理場、廢車回收場等。深植土地數十年的防風林遭到剷除,耕地回填廢土,無異於假環保回收之名,行禍害土地之實。

近年來市府嘗試連結自然與人文,推動市民休閒活動。在一系列計畫推動的過程中,生態環境的議題一一浮出檯面,已有大加整頓之必要,如今已算小有成果。民國93年(2004)新竹市府打造竹塹新八景、夜八景、海八景,新竹漁港娛樂碼頭、港南運河、海山漁港觀海平臺、南港賞海區、海天一線看海區、看海公園、紅樹林公園、風情海岸等並列為「海八景」,與其他景點工程總合起來,統稱為「新竹十七公里海岸線風景區」。一條全長十七公里的海埔地自行車道貫串其間,市民可自備或租借自行車,騎著單車悠閒地沿途一一賞玩「海八景」。路途間四座七彩繽紛的彩虹橋跨越客雅溪,成為遊客喜愛的景物,海堤旁的木造人行棧道,供遊人漫步欣賞海景。藍天白雲、蔚藍海水,更是漫步海灘的絕佳體驗。

話說香山觀海的勝景因沿岸泥沙淤積擴展、近海養殖及蚵架,與西濱道路的屏阻,往日湧浪排空、亂雲崩岸的情景已不復見。代之而起的,十七公里海岸線的其中一站,正是海天一色的臨海夕照,潮起潮落的蔚藍景致。海天一線觀景區在環保署補助下於民國93年(2004)完工。垃圾堆砌起來的高地,復育後已成青翠小丘作為觀景平臺。登高遠望,海風吹拂伴隨一波波潮水拍打岸邊的節奏聲,剎那的心靈寧靜莫過於此。市政府利用海水浴場、廢彈場與新竹漁港突提後的保安林打造環保公園。在金城湖賞鳥區,積沙荒地已成水鳥保育棲息地。再往南經過彩虹一橋、二橋及彩虹大橋,客雅溪河口大片的紅樹林保育公園正在三座橋樑之間,遊客可以在此休憩及欣賞紅樹林生態。

近年十七公里海岸風景區的修建告竣,廣受市民好評,自行車道日益熱絡,港南育樂中心、金城湖賞鳥區遊人如織。然而騎著單車,又或悠閒漫步於十七公里海岸線的路堤車道時,仍不可忽視農地與防風林景觀在休閒觀光的取向下,依舊日漸受到遊樂場、餐廳設施的侵蝕。寧靜致遠,觀海聽濤,享受心曠神怡的美景同時,人與自然的平衡值得每個人細細思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