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每天早上由父親載我從家裡到學校,每次都會走過市府前那條中正路,三年下來,有棟建築物很吸引我的注意,那便是新竹市影像博物館。外觀簡單的它隱身在兩棟現代大廈之中,若不是每天早上經過,我還真不會注意到這棟建築物的存在。
一日早晨,同樣經過了影像博物館,我收起手上的英文單字書,仔細看了一眼影像博物館,廣場旁的牆壁以相片膠捲的圖形作為佈告欄,佈告欄上方則貼了一張大海報,看起來相當復古。不同於電影院的海報使用印刷字體及高像素的照片,那張大海報上的字跡,除了標題看起來像小畫家中的粗體漸層文字方塊印出來的,其他字感覺都是繪者一筆一畫勾勒出來的。海報上的人物也明顯是用畫的,連那些人物身上的衣服都很輕易可以看出不是這個時代的服裝。這些在在讓我對這棟建築物充滿了好奇,便向父親詢問起這棟建築物的故事。父親是土生土長的新竹人,居住在新竹六十多年,面對這樣的提問,他很樂意帶我走一遭這棟建築物,為我介紹新竹的美好。
新竹市影像博物館的前身是「新竹市有樂館」,於昭和8年(1933)啟用,為當時新竹市首座擁有換氣設備的公共建築戲院。民國80年(1991)左右,錄影帶出租業興起,許多電影愛好者開始租借錄影帶,戲院已不再是播放和觀看電影的唯一場所,有樂館經不起市場考驗,最終暫停營業。民國89年(2000),政府將有樂館整修後重新啟用,並更名為「新竹市文化局影像博物館」,但用途已經與從前的有樂館大不同了,目前主要做為電影文物典藏、展示、播放、研究及教育推廣。這棟建築是日治時代臺灣僅有的三家現代化劇場之一,形式上融合古羅馬與阿拉伯建築風味,且已有防火巷、防火梯之設計,與一般的日式建築有很大的不同,是日本殖民政府展示國力的豪華型公共建築之一。
那天我走進影像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個看起來很一般的大廳,但在當時是相當氣派的設計,柱子上有巴洛克式的雕刻,是這棟現代化建築中少數的日式風格痕跡。再往內部走,便是電影廳,內有202個座位,就像一個小型的演藝廳。不同於現在的電影院,影像博物館電影廳的座位分為一、二樓,不過二樓主要是放映室和控制室。雙層樓的座位設計讓我想起那些以古典歐式為背景的電影,電影中總會有不少歐式演藝廳的鏡頭,影像博物館中的影廳和那些歐式演藝廳有幾分相似,都是雙層樓的座位。父親回憶起他的童年,他與影像博物館的相遇是因為我的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很喜歡看電影,也因此父親小時候跟著爺爺、奶奶看了不少電影,有爺爺喜愛的武打片,也有奶奶喜愛的文藝片。父親雖然對於小時候的那些電影內容已記憶模糊,但仍記得這個影廳及座位的模樣,令父親回想起年幼時的那些快樂回憶。
博物館的內部是影像文物展示區,玻璃櫃中展示著各個不同時期的放映機、喇叭,這些機器雖然看起來笨重又老舊,但卻證明了影像博物館的歷史,承載了許多新竹人的回憶。牆上掛著許多電影海報,與廣場旁的大海報有幾分相似,充滿年代感的畫風雖比不上現今海報的清晰和完美,但卻是當時電影院吸引觀眾的手法,也讓人們時常期待新的海報及電影宣傳推出。這些海報有愛情片、武打片,也有喜劇,可知當時電影的發展相當興盛,如同現今播映著各種類型的電影。
雖然我無法切身體會爺爺、奶奶及父親當初看電影的感覺,但在那次的參觀及父親的解說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影像博物館曾經的熱鬧及風光。影像博物館在東門城旁已有近百年,相信許多新竹人還是不知道它的存在,就如同以前的我僅僅知道那裡有棟建築物。但現在,每當我經過影像博物館,便會想起它曾經風光的模樣,這棟建築物現已成為博物館,收藏著老一輩人們心中的回憶及年輕過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