蓪草的自然特性
蓪草葉片
蓪草的葉片外型。
資料來源:見域工作室。
蓪草紙製成的花朵
蓪草紙製成的花朵,質地和外型都栩栩如。
資料來源:見域工作室。
作者  吳君薇

大家或許知道「蓪草」作為日治時期,推動新竹經濟發展火車頭的證明,與這看似不起眼的植物在加工過程中所蘊藏的驚人工藝。這樣的植物,喜歡什麼樣的種植環境、我們有沒有機會重現過去的風華呢?

蓪草是曾讓臺灣揚名國際的一種植物。「撐!撐!撐!撐到蓽(裂開之意)!撐!撐!撐!雙頭撐,撐到蓽,沒人識。(猜植物名一)」這句燈謎,流傳在新竹一帶,謎底就是「蓪草」,說的就是多數人不認識蓪草的辛酸。雖然名為蓪草,卻不是「草」,而比較像是「樹」,它是一種常綠灌木,屬五加科落葉灌木,生長於中低海拔溫熱帶交界的赤土質山地,喜好日照充足、潮濕的地區。

蓪草,在日治時期遍植於新竹州山區(多位於今日的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庄鄉)。目前復育得最有成效的非位於新竹縣五峰鄉的「花園村」莫屬!在日治時期,原住民除了開墾種植旱稻之外,最值錢的商品就是蓪草心了。因為經濟價值的緣故,原住民大量種植蓪草,到了開花季節,滿山遍野都是金黃色的蓪草花。收購者上山來買蓪草心,看到滿山都是花,因而取名該地為「花草園」,「花草」就是客家人對蓪草的稱呼。民國35年(1946)五峰鄉設置後,將「花草園」中間的草字移除,而成為現今的「花園」社區。在蓪草產業全盛時期,委託原住民們栽種出來的蓪草,在特意照顧之下,品質良好、髓心較寬,撩草師傅也容易撩出又長又平的蓪草紙。

蓪草紙最迷人的特性,莫過於吸水後能明顯看見凸起的圖案。早在清代時期,就有許多文人雅士用蓪草紙來作畫、寫字,當時的蓪草紙、蓪草紙畫就銷售到中國了呢!因為氣候的不同,中國雖然也產蓪草,但是蓪草髓芯內部空心較多,所以當淡水同知黃開基先生在臺灣發現髓心肥厚的蓪草之後,就從中國招募大量的匠師,到臺灣教授蓪草紙製作方法、大量由臺灣銷售蓪草心及蓪草紙原料。

之所以說蓪草紙是「非紙之紙」,是因為一般的造紙方式都是將植物打漿、取其纖維後整出形狀、晾曬。而蓪草紙是將蓪草白色髓心經過「撩草」工序切成薄片。將柔軟、質地細緻且光滑的蓪草紙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完整的植物細胞。也因此,用蓪草紙製作的假花幾可亂真,頗受好評。近年來,許多工藝師開始發想蓪草花藝能如何加值運用。

新竹的蓪草工藝師張秀美老師回憶,她的母親張色在13歲便進到蓪草工廠工作,當時是蓪草產業鼎盛地日治時期末期,30歲時自立門戶,在新竹南城街創立「金勝發」蓪草加工廠,當時片蓪草(將刀橫著或斜著,把蓪草心削切成薄片的動作)、加工蓪草的工作,幾乎養活了整個新竹南門地區。然而,母親張色過於勞碌驟逝,張秀美老師與其丈夫仍盡力傳承蓪草產業,到最後臺灣就只剩下她一家蓪草工廠!

民國82年(1993),在不得已之下她移往中國設廠,然而也在近年不敵工業製品而結束。張秀美老師回到臺灣後成立「蓪草藝術工作室」,發展蓪草的生活應用方法。除了在社區大學授課之外,也曾試著將蓪草花結合手工皂,透明的手工皂裡有一朵美麗的花,看來格外別緻精巧。唯有讓這些傳統工藝實際與生活結合,我們才能長久地將這些珍貴資產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