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童謠看新竹的大眾爺信仰
大眾爺
南壇大眾爺正殿一景。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東區竹蓮街50號。
資料來源:見域工作室。
作者  吳君薇

一百多年前,成長於新竹城裡的小孩都會哼唱這一首童謠,在輕鬆有趣的曲調之下,默默地就記熟了新竹的重要廟宇:

硫璃燈,迎去媽祖間,(媽祖廟)
媽祖婆沒閒,迎去觀音亭,(竹蓮寺)
觀音媽面笑笑,迎去大眾廟(此指南壇大眾廟)
大眾爺面黑黑,迎去絞場埔,(西大路與食品路交叉口,舊殯儀館,清領時期絞刑刑場)
絞場埔沒發草,迎去西門口,(石坊街一帶)
西門口沒石頭,迎去北鼓樓,(北門街上、城隍廟附近)
北鼓樓沒米倉,迎去田中央。

這首童謠的背景是元宵節,大家除了提著花燈在竹塹城裡逛之外,這一天可是四大軒社遊街對拚的日子!南門「同樂軒」與北門「新樂軒」的文爭(詩文藝閣)武鬥(北管子弟戲)精彩無比,大家都走出門來看,也拿著燈籠在竹塹城街上逛逛。童謠的內容裡提及了重要的宮廟、信仰中心等。除了媽祖廟、觀音亭等奉祀「正神」的廟宇,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大眾爺」信仰在竹塹城的居民心中有一定的重要性。

大眾爺的信仰與臺灣早期的移民文化有很大的關聯,如同俗諺所言:「十人來臺,六亡、三在、一回頭」。當時,從福建或廣東各地來到臺灣開拓移墾的民眾,能平平安安地到臺灣已是件不容易的事,來到臺灣後還是可能死於各種意外,如:天災、瘟疫,或因爭佔地盤而引起的族群械鬥等。這些民眾死無所依,多虧了善心人士將無主屍骨收齊在一塊,建祠堂以祭祀,稱之「大眾爺」。大眾爺分為文武兩種,文大眾爺是指貧病路倒的屍骨,武大眾爺則是指喪生於戰亂或械鬥的亡魂。與大眾廟性質相同的小廟還有:有應公、百姓公、萬善祠等,都是收集無主骨骸的廟。

清領時期,乾隆51年(1787)漳州人林爽文起兵抗清,攻至竹塹地區時遭到當地的客家人及泉州人反抗,死傷無數。其中,泉籍戰死者便是入祀南壇大眾廟,客籍則集中至枋寮(今新埔義民廟)接受祭拜。除了這些因林爽文事件身亡的先民外,竹塹地區的大眾爺信仰主要有祀奉武大眾爺的「南壇大眾爺」、祀奉文大眾爺的「東壇大眾爺」以及官方修建的北壇(厲壇)三座。北壇位於北門外,清領時期為刑場所在地;東壇在今新竹東寧宮(地藏王廟)前;南壇在今新竹南門竹蓮市場旁(今南壇大眾廟)。

在皇民化運動如火如荼地進行的時候,日本政府曾以「送神上天」為名,在舊港(竹塹港)燒毀五百餘尊神佛像,雖然當時各大眾廟並未面臨到廢廟的困境,仍有許多民眾持續祭拜。但可惜,現在除了南壇大眾廟之外,其餘的大眾廟皆因種種因素毀於日治時期,而東壇大眾爺因火災而移至南壇大眾廟一同享受香火,形成一間大眾廟存在兩尊大眾爺的特殊景象。

大眾爺信仰在臺灣十分常見,祂不僅讓許多人精神有所依託,也相當程度見證了過去拓墾臺灣時艱難的歷史。在新竹南壇大眾爺還有另一項信仰,此地的民眾若發生身體上的殘疾,如出車禍或外傷等等,時常會來到南壇大眾祈求身體健康,現在仍有許多這間廟宇治療身體殘疾神蹟在口耳相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