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衣服的製作端與消費端的互動形式與現在有相當大的差異。當時並沒有以批量製造的成衣業,服飾的製作與販售,便是以西服店與女裝社或自家買布自行製作的方式來完成。單單在武昌街、文昌街、南門街一帶,即有將近20家的西服店,女裝社的數量也相當多。在現今文昌街國際戲院門口兩旁,在以前都是西服店的身影。
但因現今西服業景氣,多數新竹的店家已閉門歇業。西服業當今困境在相關裁縫師後繼無人,同時西服訂製又在成衣製造與休閒服種類大起兩者夾殺下日趨衰退。女裝社較於西服店更早陷入轉型與困境,約在進入1990年代後,女裝社大幅轉型成為時裝社,現今則因販售形式與種類的轉換,而消失於此。
也因此消費習慣,當時的西服店業務可說是相當大量而龐雜,舉凡夾克、大衣、襯衫、西褲、短褲等皆需要訂製。布料的來源早期為直接跟工廠訂,工廠以批發形式直接與西服店聯繫,還可以讓西服店以目錄形式來選布。早期還有絨布、麻紗、羊毛料等不同材質,現在僅存羊毛料等較高品質的材質,絨布則退居為學生西服、平價西裝的製作原料。買斷、寄賣的形式皆有。現在則因數量與種類的下降,工廠提供「小樣本」,以型錄方式提供給客人選擇,選定後再交付工廠製造。以往西服業尚有西服檢定甲、乙、丙級檢定,丙級及格為裁縫褲子、乙級則是整套西裝,甲級則必須要製作出禮服。布料的等級則以英國等進口貨為上品,甚至在早期英國料的西裝可以至當鋪應急。
在巔峰時期(約略1960到1990年代前)的西服店業績,一個月的數量可以是現在一年的銷售額。一個西服店一天的業績可能就有四五十件褲子的高銷量。當時的西服店店內可以達到十位裁縫師之譜,且還需要晚上加班才能趕出訂單,依照裁縫師的速度,一天平均可以趕出一套西裝。且在其他手工縫製的裝飾品,尚且還要再找另一位工人來負責。而自8月1日開始,西服店便要開始加班至十一點直至過年。
現今則是一位裁縫師可以兼任兩、三家西服店的業務。客人來挑布、接著量身,然後初步裁剪,接著縫合,接著則需要客人來「假縫」做細微調整,若是褲子則在技術講究上是縫合好就可以交件,褲子的做法也有許多不同,例如喇叭褲、老爺褲、低腰褲。其餘的衣服配件也要仰賴其他的商店,例如鈕扣行等。
在成衣業尚未興起以前,西服店的客群涵括所有人,只要有喜事出現,家族內的男生通通要訂製一套新西裝來表示體面。甚至僅是要參與喜宴也需要訂做一套新西裝。特別新年春節時期,更是訂做服飾的高峰。現今則是大多是中高年齡的老顧客,因為習慣手工西裝的製作風格而成為長期顧客。另外訂做西裝的價格也使得年輕人無法負擔,也是手工西裝在年輕客群不受喜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