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阿昆在新竹就讀大學的第二年。他原本以為今天會和往常一樣,直接睡到中午,之後便宅在宿舍裡打遊戲直到半夜,就這麼度過平淡的假日。然而清晨一通來自阿姨的電話,卻讓他的預定計畫全數破滅。半夢半醒間,阿昆只知道阿姨和表弟大概在接近中午的時候到新竹,並希望能夠由他安排一個在地的「輕旅行」。
大多數的人都有個迷思,認為在哪個縣市讀書便會對那個縣市十分熟悉,然而這種理論並不適用於每個人,至少對阿昆而言並不是那麼一回事。非本地人的他根本不知道該帶他們去哪玩才好,因此便找了土生土長的新竹朋友阿義同行。兩人先到火車站和阿姨他們會合,再帶著他們參觀。原本應該是這樣的……
「阿昆!你來了呀。啊!還帶朋友一起來,真是太好了!」
阿姨那過於熱情的不尋常語氣,讓阿昆有種不祥的預感。
「阿姨,怎麼了嗎?我朋友對新竹比較熟,我就請他帶我們逛了。」
「是這樣的,我這次來新竹其實是為了找很久沒聯絡的朋友聚一聚。可是今天是假日,幼稚園沒開,只能帶著小西一起。但是讓他跟著也不太方便……」
阿姨的右手牽著年幼的表弟,支支吾吾的解釋著。阿昆和阿義立刻了解話中的意思。雖然任務由原來的嚮導變成帶小孩,但也不好拒絕這項請託,兩人只好硬著頭皮答應。
「小西,這個是阿義哥哥,今天會和我們一起去玩唷!」看著還在好奇的東張西望的小表弟,阿昆將友人介紹給他認識。
在小西乖巧的和兩人打過招呼後,阿昆連忙把阿義拉到一旁討論下一步的計畫。
「那現在怎麼辦,還要帶他逛新竹嗎?」雖然對這樣的發展也十分錯愕,但阿義仍舊秉持著與朋友共患難的精神,幫忙想辦法。
「現在就看小西想去哪裡吧。」
轉過身後,阿昆蹲下與男孩平視。
「小西喜歡什麼東西呢?哥哥可以帶你去看唷!」
「……布袋戲。我想看布袋戲!那個戴在手上,會飛起來的那個!」男孩頓了一下,隨即興奮的比手畫腳描述著。
他轉頭看著阿義,顯然他和自己一樣也很意外會聽到這個答案。然而阿昆對布袋戲完全沒頭緒,只好試探小西有沒有其他比較容易達成的興趣。
「那小西喜歡動物嗎?想不想去動……」
「動物的布袋戲?」
小西興奮的打斷他的話,眼睛還閃爍著光芒,只差沒直接跳起來歡呼,阿昆只好放棄原先讓小西轉移目標的陰謀。
一旁的阿義皺著眉思考了一陣子也沒給出明確的建議,一行人也只好先以午餐為目標出發。
漫步在車水馬龍的街道旁,經過了圓環和迎曦門,沿著東門街向都城隍廟的方向走去。三人在附近隨意的找了家店,點了摃丸湯、米粉和幾道小菜。放著小西在一旁慢慢享用在地美食,他們邊吃邊討論著午餐後的計畫。
「新竹沒有布袋戲嗎?」
看著身為新竹人的友人,阿昆嚴肅的詢問。雖然新竹還有其他地方也很適合帶小孩遊玩,但小西都強烈表明了想看布袋戲,他還是想知道究竟有沒有替他達成心願的可能性。
「倒也不是沒有……日治初期竹塹城的掌中戲班有四個團。當時最著名的是南管的掌中班『龍鳳閣』,其班主曾將《臺灣日日新報》中的古典小說《金魁星》改編成布袋戲演出,並大受好評。還有一團『五福樓』,走通俗表演的路線也很受到民眾歡迎。而當時的布袋戲除了會用古書來改編劇本外,也常以新竹在清朝時的大家族,林、鄭兩家的家族瑣事作為題材來演出呢。」阿義伸出手指,一一細數著這些戲班的名稱和表演風格。
「你知道的還真多,難不成你其實也很喜歡布袋戲?」
「沒有,只是以前高中有做過相關的小組報告,我剛好負責統整資料。我們這一輩已經很少對布袋戲感興趣的人了吧?」
「畢竟除了電視上的布袋戲頻道外,沒什麼機會看到了。所以現在的新竹哪裡有布袋戲?」
「我怎麼會知道……,等等,這麼說起來之前做報告的時候,我們那組好像有人說過想去北門街訪問一間跟布袋戲有關的店……」
「北門街?不就在這附近嗎?」
「對啊。到都城隍廟後,附近那條看起來很復古的就是北門街。你想去找那間店嗎?」
雖然阿義一再聲明自己也沒去過那間店,不清楚確切位置,也不能保證小西會喜歡,但對於找尋布袋戲蹤跡一籌莫展的他們而言,這項新訊息仍讓他們重新燃起了一絲希望。
牽著小西走在北門街上,沿路看到的幾乎都是賣餐點的店家,林立的招牌高掛,完全沒看見任何和布袋戲有關的關鍵字,實在很難想像會有什麼布袋戲的店。直到快走到底時,小西突然拉住了阿昆的衣角。
「布袋戲!在那邊!」
往小西手指的方向看去,竟真有一間擺放了布袋戲偶的店家。
雖然不像其他店面將招牌醒目的掛在外牆,但店外的騎樓設置了一塊掛著幾個小巧精緻戲偶的長形木板,讓行人不至於錯過。店面上方以藍底紅字寫著「國達民俗偶戲文物館」幾個大字,玻璃門旁是玻璃櫥窗,讓人站在店外便能看見裡頭呈列的戲偶,擺在櫥窗內的戲偶有幾尊體型較大,衣裝造型相較於其他戲偶也更為精緻,看起來很有質感的黑色布料上頭有著金色的滾邊。小西目不轉睛的盯著這幾尊戲偶看。
此時店面的玻璃門突然被推了開來。
「你們對戲偶感興趣要不要進來看看啊?裡面還有很多戲偶。」從門後探出身來的老闆親切的說著。聽見老闆的話,小西一溜煙的竄進了店裡。
「沒關係,沒關係。都進來看啊。」見阿昆和阿義有些困窘的模樣,老闆熱情的招呼他們進去。
進到店內後兩人才發現戲偶不僅僅只有剛剛從店外往內看的那些,內部的空間雖然不大,但排列著的展示櫃裡頭也有著各式不同的戲偶。
老闆轉身拉開櫃子,拿出了一個穿著像俠客、身側還配著刀的戲偶戴在手上。操控著讓戲偶的手按在了刀柄上,停頓了一會兒。涮──的一下把刀抽了出來。握著刀的俠客戲偶將刀揮了幾下後,又帥氣的將刀給收了回去。
小西驚喜的讚嘆著,拍手叫好,老闆見狀又拿出另一個戲偶。
這次戲偶在唸了幾句臺詞後,便一躍而起,來了一個後空翻後,華麗的降落回老闆的手上。又換了另一個戲偶,這次的戲偶在說完臺詞後脖子竟突然伸長了,帽子還飛出去快速旋轉了好幾圈才又回到戲偶頭上。
雖然連日常臺語對話都聽不太懂的一行人,對於那半文言的臺詞意思完全不理解,但仍被老闆精湛的手法驚豔而跟著拍手。秀了一手的老闆正在興頭上,滔滔不絕的跟這群孩子們分享著對布袋戲的喜愛。老闆因對布袋戲的興趣而收集了許多的戲偶,甚至時常改裝這些收藏,為他們製作小機關、小道具。開設這個店面除了販賣戲偶外,也會和來訪的客人們分享多年來的心得,並像剛才一樣演示操偶技術。
三人走出店外時已經到小西要回去的時間了,他們沿著原路悠閒的往火車站走。阿昆和阿義聊著一些對布袋戲的心得,阿義也允諾回去會找出當初做報告使用的資料,再分享給開始對布袋戲感興趣的阿昆。而小西的手上則多了一個小巧可愛的戲偶。雖然現在戲偶只能做出像是在拍手的簡單動作,但他們相信只要小西勤加練習,下次再見面便能見識到戲偶在空中翻滾的模樣了。
- 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發展史》,臺北:前衛,2007,頁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