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音樂人的獨白
我與潘啟川老師的合照
我與潘啟川老師的合照。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東區東大路一段42號。
資料來源:蕭宇辰攝,2019年8月30日。
新竹火車站前準備表演的樂團
新竹火車站前準備表演的樂團。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東區中華路二段445號。
資料來源:蕭宇辰攝,2019年8月30日。
科蚪音樂節表演的地方位於今日的東門圓環
科蚪音樂節表演的地方位於今日的東門圓環。
座標或地址:24.804, 120.970。
資料來源:蕭宇辰攝,2019年8月30日。
作者  蕭宇辰 - 東吳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學生

「新竹是個民風純樸保守的地方,對於音樂這種抒發自己情感的東西是比較拘束的。」潘啟川老師是這麼跟我說的。

在跨越新竹火車站鐵軌的東大陸橋下,「我們吉他屋」的招牌和小小的店面並不引人注目,來往汽機車的吵雜聲當中,店內靜謐的氣氛彷彿是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在井然有序掛在牆上的木吉他、電吉他與黑膠唱片的前方,坐著一位看似經歷風霜雨雪卻十分和藹的老先生,親切地給了我一杯水,悠閒地和我分享他這一生對新竹的所見所聞,且聽他娓娓道來。

新竹絕對不是像維也納、奧地利等音樂文化氣息非常濃厚的重鎮。潘老師回憶起他小時候的社區生活:「整個社區裡面就只有一臺鋼琴,我們幾個小孩去那個有錢人家的小孩家裡,阿姨一個人教我們幾個人彈琴,因為鋼琴只有一臺,所以我們得輪流學琴和練琴。」可見1950、1960年代學習音樂在經濟環境上的限制,不像現在我們買樂器和學樂器那樣方便,而且想培養任何一個樂器技能都是需要相當大的時間、耐心、毅力和一些天分,身為鋼琴和吉他學習者的我彷彿能從潘老師面帶笑容說的一字一句中感受到老師對音樂的熱情與辛酸。

啟發潘老師音樂靈魂的是小時候哥哥帶回家的黑膠唱片,潘老師自此愛上音樂。潘老師從小學鋼琴,奠定音樂基礎,18歲那一年學吉他,學習三年後開始當吉他老師。當時恰逢1970年代校園民歌盛行,學習吉他的人數直線上升,潘老師也說最多曾經一天有二十多個人來找他學吉他。另外,潘老師也擔任過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新竹高中、新竹高商等學校吉他社團的指導老師。雖然校園民歌追求的是「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但是潘老師依然對西洋音樂情有獨鍾,尤其是爵士樂。因為新竹曾經是駐臺美軍空軍基地的關係,過去擁有許多酒吧,潘老師也曾在許多家酒吧接表演。因為表演曲風為西洋音樂,潘老師的演奏相當吸引外國人,他們甚至一起演奏,一起享受音樂,一起跨越語言不同的阻礙,音樂就是他們共同的語言!

新竹雖然不是音樂文化氣息非常濃厚的重鎮,卻存在許多業餘樂團,和科蚪音樂節、東風音樂祭等音樂活動,其中他們的曲風多為金屬搖滾。潘老師說:「搖滾樂並不是美國人帶來的,而是從日本、英屬香港引進來的,日治時期下的臺灣早就有搖滾樂了,但是到了1950年代才開始流行,搖滾樂起源於藍調,加快節奏的藍調就是搖滾樂。」潘老師雖然沒有直接參與這些大型的音樂活動,但是許多樂團的成員也曾經是他的學生,也有之後到臺積電、竹科工作的學生參與科蚪音樂節等大型的音樂活動,甚至有學生成家立業後,帶著自己的小孩再向潘老師拜師學藝,我認為以「新竹吉他的一代宗師」來稱呼潘老師也不為過。

到了最近幾年,願意花錢在音樂上的人越來越少,不論是在酒吧接表演或是花錢學吉他的學生數量都大不如前,但是這並沒有阻止潘老師對於表演、對於音樂的熱忱,每個星期日潘老師不教吉他,前往十八尖山山路上的第二個涼亭免費演奏吉他。在爬山的路上都可以看見樂團或街頭藝人的表演,多以吹奏樂器、吉他和電子琴為主。老師以開玩笑的口氣帶著一點抱怨說道:「因為第一個涼亭已經被別人借走了,所以我們只好走遠一點到第二個涼亭表演。」

雖然潘老師喜歡演奏爵士樂,但是知音難遇,於是潘老師在我面前拿出了一本厚厚的樂譜,裡面是一首又一首的臺語歌。老師說:「有許多來爬山的老人不懂什麼是爵士樂,於是我收集了許多臺語歌,讓他們點歌,他們點哪一首歌我就現場演奏哪一首歌給他們聽。」潘老師不只與自己的樂團表演,曾經客串別人的樂團表演,也因此常收到其他樂團成員的邀請,一起在這個鮮為人知的舞臺與其他演奏者和粉絲們一起享受音樂。

新竹雖然不是音樂元素多元的地方,但是仍有許多在玩音樂的人,潘老師就是其中一位。或許現在花錢消費音樂的人變少了,或許不是所有玩音樂的人都像潘老師一樣專業,但是老師並沒有放下手中的吉他,以整個新竹為舞臺,與其他演奏者一樣,繼續演奏著下一個樂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