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賽鴿文化——新竹篇
作者  顏嘉雯 -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

我是一名清華大學在學學生,這學期選修了一門歷史通識課。通過課程介紹,我得知一個由新竹市政府設立的網站——新竹地方寶藏資料庫。網站記錄了一切有關新竹的歷史和故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歷史照片可供人們查閱。在我瀏覽照片的時候,其中一張照片的標題引起了我的注意,「養鴿會員陪同參加演習」,當時我在想,這標題是什麼意思?養鴿還有協會嗎?會員為什麼要陪同參加演習?於是,我帶著疑問和好奇心,開始尋找有關這方面的歷史。

根據記載,臺灣民間飼育俗稱賽鴿的風氣,大約開始於1930年。當時民間即有眷養俗稱傳書鳩鴿競賽活動的存在,距離大約都在100至200公里,規模並不大。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島內因糧食短缺使得飼鴿受掣,多數人停止了養鴿。大戰期間,日本軍用通訊鴿需求量大增,日方以米糧配給換取臺灣民間的養鴿者提供幼鴿給軍方,這段期間各地養鴿人士成了協助日本軍方培育通訊鴿之後備來源。

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因通訊需要,向比利時大量購買500對優秀鴿種,並且在新竹設立通信學校專門培養軍用鴿,鼓勵民間孕育鴿子。由於當時養鴿人士可以得到日本皇軍優渥的補助,所以很多臺灣人都以養鴿為業,而且在民間的地位是受到尊重的,像是當時攜帶鴿子坐火車,票價則半價優待。從這段記載中,可以了解到新竹對於鴿界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在戰後日軍通訊部隊殘留的軍用鴿大多數都流落至民間,成為戰後臺灣養鴿者最基礎的鴿系。

由於戰後解甲返鄉的年輕人增多,直接促使養鴿人口的增加,人數一多,鴿會的組織就逐漸成型。首先是臺北地區的許多前輩整合促成「臺灣省軍鴿教養會」,分北、中、南三個分會,當時比賽的盛況已有《全民日報》的媒體隨之報導。1958年改名為「臺灣省軍鴿協會」,臺灣第一本鴿刊〈臺灣鴿訊季刊〉也產生了。這時期的鴿會組織架構已然確立,成功動員南北的養鴿人士,舉辦的比賽已有島內兩關賽和越海比賽的成績。到了1960年,依照「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開放為人民團體組織,原軍鴿協會的成員分別成立「臺灣省信鴿協會」和「中華民國賽鴿協會」,養鴿風氣逐步開放。1987年解嚴後,人民團體組織法廢除,此時各地的鴿會紛紛成立,在此之前各分會皆為兩大協會底下的分會,便開始獨立出來舉辦賽鴿比賽。

鴿會大多集中於北部,分別有臺北冠軍分會、臺北大新莊分會、臺北中港分會、臺北華安分會、臺北大新泰海翔分會、新北市分會、臺北文林分會、臺北大板橋勝翔分會、臺北三峽民昇分會、臺北汐止成強分會、林口北新分會、桃園大竹分會、林口坪頂海翔分會、桃園中正分會、桃園桃德分會、桃園聯合分會、新竹東區聯合會、新竹點將分會和苗栗竹南大新分會。

新竹東區聯合會,位於新竹縣竹東鎮竹美路二段101巷旁,現任會長鄭永清。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的鴿會是因為養鴿人數不斷增長,為了方便鴿友參賽以及方便管制,避免大規模的比賽。因為如今的賽鴿主要還是圍繞在賭金層面上展開的,早已經不是當初愛鴿者相互切磋誰的鴿子更優秀的單純鴿賽。而且獨立鴿會也更容易掌握每位成員的參賽情況。

雖然新竹現存的獨立鴿會並不多,但在日治時期,養鴿者應該遠多於其他地區,畢竟日軍在新竹設立了專門培養軍用鴿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