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公園,你有一段愉快美好的童年回憶嗎?公園作為現代都市中,民眾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父母遛小孩、年輕情侶約會、老年人做晨間運動等活動的好去處,不花錢又方便到達。你可曾想過,公園是什麼時候在臺灣出現的?新竹的公園又是在什麼背景下產生?以前和現在的模樣有沒有差別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清代臺灣並沒有「公園」的概念,徜徉在假山假水的私人庭園僅限於有錢有權階級,像是林家的潛園、鄭家的北郭園,一般民眾無福體會。公園的起源與日治時期推動近代化的關係密切,日本於明治維新之後開始重視公共的休憩場所,因而在臺灣實施都市計畫時也將它列為重要的一環。
日治初期,設立公園是為了改善都市的衛生環境,企圖降低日本人容易水土不服和市街擁擠導致傳染病流行,提供居民一個較為寬闊、可供休憩和運動的公共空間,以提升其身心健康。都市公園逐漸增加,像是臺中公園、臺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嘉義公園、新竹公園,皆為各地知名的老牌公園。到昭和13年(1938)全臺共有25座公園。以現在的角度來看,數量並不多,但品質可是一級棒。
新竹市年紀最大的公園──新竹公園,擁有近百年的歷史,今日又稱為中山公園,其設置始於大正2年(1913)新竹街市區改正計畫。原本預定建造在今天三角公園、武昌街、文昌街、復興路、東門街所圍成的街區,該地在清代是北路協右營遊擊署,日治初期改作為守備隊兵營,兩者皆是軍事組織。但由大正6年(1917)新竹市區計畫變更圖可發現,新竹公園已從市區移到枕頭山腳一帶的丘陵,居於舊城區和十八尖山的中間。大正5年(1916)開始編列預算建設,不過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工程進展緩慢,經過三年只完成園區內一部分的工程。大正10年(1921)終於完工,正式開放給市民使用,占地約16公頃。日治時期新竹公園的腹地排名全臺第二大,第一大則是昭和6年(1931)建立於臺南新化的虎頭山埤公園,占地廣達180公頃。
至日治末期,新竹公園曾歷經多次的設施改建與增建,園區內包含水池(麗池)、運動場、網球場、游泳池、兒童專用游泳池、兒童遊園地,和今日我們認識的新竹公園相去不遠。那麼,在公園裡可以進行哪些活動呢?如今的公園大多禁止釣魚,只能餵魚、觀看魚群搶食,但日治時期的新竹公園是開放民眾釣魚的,甚至可以租借釣竿,在池邊悠哉的度過一整天。此外,學校教育出現鍛鍊體格的體育課,其中亦包含游泳。當時較少學校附設游泳池,公設游泳池則成為首選之處,新竹小學校、新竹中學、新竹高等女學校都在這裡上過游泳課。夏季開放的露天游泳池,不僅作為學校體育的教學場域,也是市民在炎熱夏日消暑的好地方,其熱門到官方擴建游泳池。運動場則提供棒球比賽、田徑比賽、網球比賽、運動會、腳踏車比賽、賽馬等活動進行,充分展現年輕人的活力和熱血。兒童遊園地為1930年代新竹市制實施五周年的紀念事業,建有溜冰場、溜滑梯、鞦韆,並附設動物園,飼養臺灣獼猴、兔子、綿羊、孔雀等,提供兒童玩樂,成為往後各世代新竹人共同的回憶。除此之外,具有軍事色彩的忠魂碑紀念活動,以及地方警消活動,如壯丁團檢閱、警察操練、消防講習,也是在此舉行。總而言之,日治時期公園為國民遊憩、身體運動的公共空間,也是國家教化、國家控制力展演與彰顯統治功績的重要場所。
佔地面積廣大的新竹公園,也有其他機構設置於此地,像是因應昭和10年(1935)新竹臺中大地震而在兩年後設置的新竹觀測所(昭和13年改稱新竹測候所),昭和11年建立的新竹州自治會館,設有食堂、撞球場、圍棋室等,供地方自治團體集會和住宿,昭和6年興建的湖畔料亭,為新竹最頂級的庭園式休憩場所。
新竹公園為現代化產物,作為都市之肺,提供新竹市民一個休閒娛樂的公共空間,近百年來承載著不同時代新竹人的回憶,並陪伴這座青春活力的都市繼續邁向下一個世紀。
- 新竹市役所,《昭和十三年版 新竹市要覽》,新竹:新竹市役所,1938。
- 謝水森,〈開闢新竹公園的回憶〉,《竹塹文獻叢刊》30(2004年7月),頁129-136。
- 葉錦爐,〈新公園的故事〉,《竹塹文獻叢刊》33(2005年4月),頁50-68。
- 陳靜寬,〈日治時期公園的設施與都市發展:以臺中公園為例〉,《歷史臺灣》1(2010年10月),頁32-61。
- 黃采瑜,〈日治時期臺灣都市公園的建立與發展──以嘉義公園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 〈新竹公園で魚釣が出來る〉,《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7月3日,5版。
- 〈新竹公園のプールで水泳の講習會開始 金槌の河流れ連が 日一日と立派に泳げろ〉,《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8月4日,夕刊2版。
- 〈新竹高女水泳講習〉,《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7月5日,夕刊1版。
- 〈新竹新公園水泳開場〉,《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5月4日,4版。
- 〈街の社會事業/二つの水泳場〉,《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月1日,28版。
- 〈新竹忠魂碑竣功 近く除幕式舉行〉,《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11月25日,夕刊1版。
- 〈けふ開園の新竹兒童遊園地(上)同園正門〉,《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6月5日,5版。
- 〈けふ開園の新竹兒童遊園地(中)園內の一部〉,《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6月5日,5版。
- 〈けふ開園の新竹兒童遊園地(下)園內の一部〉,《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6月5日,5版。
- 〈新竹州籌建自治會館于篁園莊舊跡〉,《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1月15日,8版。
- 〈新竹公園內に自治會館を建設自治團體の會合に利用し貴賓の宿泊にも充つ〉,《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5月19日,5版。
- 新竹公園湖畔料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180301000002,2019年7月28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