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湖是戰後到今日,新竹一處非常重要的風景區,民國45年(1956)新竹縣政府為了香山地區的灌溉用水,於客雅溪流域的中段興建了青草湖水庫,當初建設的目的除了用於灌溉外,也兼具防洪和觀光等多種用途。水庫初始的有效容量為250,000立方公尺,水面平均面積29公頃,水量十分豐沛,成為了當時市區人閒暇時的休閒去處。
水庫興建的同時,也興建了壩頂環湖橋,後名鳳凰橋。民國52年(1963),中光影業公司拍攝《難忘的鳳凰橋》電影,便以環湖橋為背景拍攝。在民國50年代輝煌的臺語電影年代,創下了連續播映102場的紀錄,票房直逼梁祝。青草湖的鳳凰橋,成為當年情侶約會的最佳地點,帶動了新竹的觀光發展。
當時大家來到青草湖最著名的休閒活動便是划船,木造的小船一次能搭載兩人,船隻可以活動的範圍除了目前青草湖一帶之外,還能沿著客雅溪一路向上,約略到達目前高峰植物園的位置。今年六十歲的老新竹市區人回憶:「當時候想到就會去青草湖,那時候我們都還是學生,大家玩伴們相約一路就從市區步行到青草湖划船,或去打香腸。這個行程都差不多是半天左右,還可以回來市區吃午餐。那時候我們年輕體力比較好,可以往上游一直滑,差不多要到高峰植物園的山腳那邊,水位都還可以滑。」
當時除了青草湖划船之外,周邊也有許多有趣的事物,許多今日都還能一探究竟。最具知名度的就是在環湖附近的眾多的香腸店,提供民眾打香腸的遊戲,有打鋼珠和骰子的玩法。現今因為遊客數不如以往,許多香腸攤位都已經撤走,剩下一間五十年的老店搬移到湖旁公路上。
除了香腸店之外,「靈隱寺」也是一處景點,這座佛寺興建於日治時期,在民國50年代,當時靈隱寺還尚未搭建現今的圍籬,寺內環境清幽,還有許多過去從新竹神社(目前位於北區崧嶺路,民國107年(2018)於此處的靖廬熄燈,目前由新竹市政府著手修繕)搬遷過來的石燈籠以及手水舍,算是一處在地人知道的秘境。據受訪者的回憶,他們當時都不叫此處靈隱寺,而是直接稱呼它為孔明廟,因為其中祭拜有諸葛亮。
青草湖水庫的命運和臺灣許多水庫的命運一般,有著泥沙淤積的問題。上游坡地陸續開發,科學園區的興建連帶著寶山路、明湖路一帶別墅群興建,導致土壤流失在幾次颱風過後,青草湖於民國76年(1987)被宣告廢除水庫功能。這樣的情況持續加重,現在新竹的七八年級生記憶中的青草湖,只剩下青草而不見過去廣大的湖泊。
近日青草湖的樣貌,在經歷民國96年(2007)的「青草湖重生計畫」、106年市政府引入水上活動活化之下,湖畔稍有回復過去風景區的人潮。但對於老新竹人來說,青草湖後續興建的設施美感不足,和遊客們的車輛,都已經是另一個樣貌的青草湖了,不見過去身為竹塹八景之一的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