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新竹,到城隍廟吃吃小吃幾乎是每個人的共同回憶。新竹的城隍廟,是全臺灣位階最高的城隍廟,過去也有許多神蹟,每年的「夯枷」更是吸引了許多人參與。相比之下,近在咫尺的「長和宮」就顯得低調許多。這座廟宇在當地人口中稱之為「外媽祖廟」,也有許多令人驚訝的事蹟呢!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長和宮的媽祖是「軟身神像」,神像關節能夠活動;此外,正殿所奉祀的媽祖神像戴有「真人頭髮」,傳說是媽祖林默娘升天成仙後,所遺留的一束頭髮!
位於新竹市北門街135號的長和宮,建成於清乾隆7年(1742),因廟宇位於北門城樓外,又稱「外媽祖廟」,和位於城內的「內媽祖廟」做區別。相傳,媽祖林默娘於宋太宗雍熙4年(987)仙逝,中國的湄洲媽祖祖廟一直保存著林默娘的一束頭髮,後來為了信眾分靈需要,分成三份,分別以此製作成三尊軟身神像,分別為湄洲祖廟朝天閣正殿的「大媽」、流向南洋,不知去向的「二媽」,以及長和宮所祭祀的「三媽」,因此,長和宮的媽祖又稱為「湄洲祖廟正三媽」。當年,媽祖渡海來臺時所坐的神轎、香條板等文物,現今皆保存在長和宮內。
在清領時期,北門大街是新竹最繁華的商業街。當時,臺灣以航海貿易為主要的經濟收益,北門大街就是因竹塹港的興盛而繁榮,隨著大稻埕開港通商而暗淡沉寂。當年的郊商在竹塹港(今南寮一帶)上岸後,一路將貨物運送至長和宮廟埕前稍作整理,接著將貨品分派至北門大街上的各個店家,人們來來往往,長和宮的香火也因商行林立而益發鼎盛。長和宮不僅是當時竹塹城人的信仰中心,長和宮的名字,更是來自當時重要的商業組織「金長和」,商人們期許彼此能夠「長久平和」、持續交易往來,共同出資建廟,並以外媽祖廟作為主要的會議場所和會館。
到了日本時代,由於竹塹港的淤積情形日益嚴重、北門大街發生兩次嚴重火災,再加上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將政治與經濟的發展重心移轉至東門城一帶。種種因素造成北門大街的商行外移加劇,長和宮的香火,也隨著港口經濟的衰退暗淡了許多。
到了今天,北門大街似乎只有在中元節的時候,才會因信徒的聚集重現過去的繁榮景象。除了信徒之外,各縣市的城隍爺更會來到新竹聚首,並且隨著都城隍爺一同在新竹舊城區遶境。賑孤遶境的駐駕地點有東寧宮、天公壇,以及北門街上的鄭氏家廟和長和宮,由此也可看出長和宮對於過去竹塹城的重要性。長和宮不僅是傳承宗教文化的重要場域,也留下了過去商業繁盛的榮光,更是竹塹城北門一帶歷代信徒的精神寄託中心,就如同母親,為市民們提供一個溫暖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