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兄我弟相招來,相招來弄獅呦~~」曾文燈一隻手拿著布袋戲偶,用布袋戲偶表演舞龍舞獅,彷彿廟會的舞龍舞獅縮小版,一邊自己唱著歌,表演「一手」包辦。
位於新竹市北門街的「國達民俗偶戲文物館」,是曾文燈老闆自己開設的布袋戲博物館,與旁邊店家一樣的店面,隱身在街道中。乍看之下,還以為也是商店,一走近,就會發現面對騎樓的玻璃櫥窗滿滿都是布袋戲偶,走進一瞧,館內四面牆都是展示布袋戲的櫥窗,不遜於其他布袋戲博物館。
曾文燈以前是販售電腦周邊器材維生,在他民國80年(1991)退休後,就把自己住家的一樓作為陳列他蒐集布袋戲偶的場地,一邊含飴弄孫,一邊經營著自己的布袋戲博物館。
「以前沒什麼娛樂,家裡又是賣水果的,放學後就會去廟口幫家裡顧攤位。廟口都會演布袋戲,小時候看著看著就喜歡上了。」他一邊回憶一邊笑著說,後來忙於工作就沒時間去看,直到退休後有時間了,就開始蒐集布袋戲偶,並時不時拿來把玩。
臺灣的布袋戲一開始是先民從中國帶來,之後就在臺灣紮根,因著臺灣的文化,漸漸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格。布袋戲歷經日治後期的皇民化運動,演出不准講閩南語,要講日語,戰後長期的戒嚴,則由野臺轉為內臺。更大的轉變與電視的普及、無線電視的興起有關,1970年代「雲洲大儒俠」節目播出時間一到,其風靡程度只可用萬人空巷來形容,使政府以推行國語為理由而禁播。1980年代電視仍有布袋戲演出,然以國語發音,失去其韻味,於是又轉向錄影帶出租市場。如今電視布袋戲依舊盛行,傳統布袋戲卻只剩下廟會、節慶酬神時才會出現。
他回憶剛退休時,去中國看到一隻布袋戲偶才人民幣10、20元,於是就一次買了1,000隻回來,後來過了幾年,一隻竟然漲到人民幣100、200元。「當初喜歡布袋戲,偶然看到這麼便宜,於是就買回來了。」曾文燈驕傲地說,現在民間只剩他一個人有這麼多布袋戲偶的收藏。
曾文燈不但蒐集了很多戲偶,有些戲偶還與眾不同,獨一無二,那些都是他自己獨門改裝的。除了一開始舞龍舞獅的戲偶之外,他還有能拔背上刀的戲偶,有能拿筆、拿雨傘的,還有扛轎子的,甚至還有川劇變臉的戲偶,全部都是自己在玩的時候靈機一動,一隻一隻有特殊才藝的戲偶就誕生了。
傳統布偶的手都是固定形狀,不能拿東西。雖然之後改良的戲偶,手裡面有鐵絲,可以折成想要的手勢,但還是不能在表演的時候隨時改變。於是曾文燈使用機車的內胎與釣魚線,利用內胎摩擦力大的原理,能拉住物品,再用釣魚線控制鬆緊,一尊可以拔刀、收刀自如的戲偶就誕生了。
能表演變臉的戲偶,也是讓人印象深刻。在曾文燈表演的時候,真的是讓人大吃一驚,原來布袋戲偶還可以這樣玩!能玩出人類也很難辦到的技術。原來他是在戲偶的頭上黏上磁鐵,再在其他戲偶面具上黏上鐵片,利用釣魚線黏在面具上,在表演中抽釣魚線,面具就一張一張的換。宛如真人表演變臉般精彩,不仔細看還看不出他的機關。
「只要自己有興趣,自然就會玩出不同的把戲啦。」曾文燈還改裝了一隻半個人高的素還真戲偶。讓戲偶的兩隻手可以靈活的做出不同動作,相較於普通同類的戲偶只有一隻手可以動,增添了不少可看性。
在介紹自己的收藏時,他也順手翻出一些以前活動的老照片,他在各地都有受邀表演。甚至還有日本的旅客來新竹看到,覺得印象深刻,介紹給他們的朋友,他們一到臺灣,就直接從機場坐計程車過來看他的收藏以及表演。
關於這些特別且眾多的戲偶,「先留著,看孩子要不要繼承。反正這些是自己的興趣蒐集而來,也不好強迫孩子一定要留著。」他表示,如果孩子也喜歡,那就繼續留下吧。畢竟一個人的興趣是無法強求,但是如果這是你的興趣,就會去花心思經營,就像曾文燈先生的「國達民俗偶戲文物館」一樣,一開就28年。
- 國達民俗偶戲文物館老闆曾文燈先生報導,魏健安訪問記錄,2019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