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的改運金
改運金外觀.jpg
改運金外觀。
資料來源:見域工作室 。
改運金最上層疏文
改運金最上層疏文。
資料來源:見域工作室 。
改運金內容之一
改運金內容之一。
資料來源:見域工作室 。
改運金內容之二
改運金內容之二。
資料來源:見域工作室 。
作者  王昱登

金紙主要是用來祭拜神明,而銀紙則是祭鬼或祭拜祖先。在傳統上,每一個製作金紙的匠師是需要神明的認證,以及固定的工法和程序來製作。在金紙的樣式上,臺灣普遍都有的種類有壽金、刈金、土地公金,但各個地區仍有部分金紙的種類是約定俗成的樣式,且極具地區性。

除了上述幾種基本款式的金紙外,新竹市區最常見的還有一種被通稱為「改運金」或「保運金」、「補運錢」,補運錢作為常見金銀紙以外的金紙形式,在臺灣各地有眾多不同的形式,但新竹地區以下面紀錄的形式自成一種特色。經過詢問,大致上新竹和竹南地區都有這款樣式的金紙,使用的方式也都差距不大。不過本地的金紙行,幾乎都認為這是新竹才有的金紙款式。一路經過不同時期和1980年代大家樂風靡臺灣,幾波金紙需求大漲的時期,新竹因為原料產地的優勢,許多金紙行都設立自家金紙的生產工廠,這些工廠多設在竹南,因此而互相影響金紙使用的習慣。

改運金通常都是整捆販售,祭拜時也需要整捆放進金爐,計量的單位目前是使用「支」,但支的概念不是固定的數量,有的店家一支是十捆,但有的店一支是一綑。老一輩的新竹人以及金紙店都會耳提面命「在燒改運金的時候,一定要整捆丟進去,絕對不可以拆開」。改運金是由大約五張成一疊的壽金,再以有蓮花圖案的白紙包起來,每十疊成一綑,在最上層還會加上一張疏文。疏文的正面會有「新重正道德解連全部妙經」,背面即是疏文。疏文是用於和神明溝通的文件,這篇疏文大致上的含意是要消災解厄,化解冤仇。此改運金特別用於在寺廟祭拜神明時使用,一般家庭祭拜時並不會使用這種金紙。

街坊上有一說,改運金會以這樣的形式出現,是以成疊的壽金來代替經文,整捆的補運金就代表整部經書。經文再加上疏文一起燃燒來達到補運改運的效果,所以不能將紅線拆開分別燃燒。

新竹的補運錢出現的年代與方式,目前還尚未有較明確的資料來佐證原由,透過訪問中央路上傳承百年金香行的認知中,從店家開業初始就已經有這樣的金紙形式。

但可知改運金在形式上略有改變,在過去每疊壽金的張數較多,根據金香行的說法近年來因為環保意識抬頭,整疊燃燒的改運金因常在金爐內燃燒不完整而產生濃煙,已將每疊壽金的張數減少。再加上生產制度的改變,過去竹南地區除了金紙廠中多之外,家庭代工也會協助金紙的製作,不少竹南人都在加貼過金箔或是包過補運金。補運金的製作,直到現在仍必須依賴手工,撿取壽金併包裹成疊,再每十疊一綑,現今產線都已經移往國外人工較便宜的地區,再由大盤商輸出至新竹地區各家金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