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新竹,探索城事
東城門一帶交通繁忙
東城門一帶交通繁忙。
座標或地址:24.804, 120.970。
資料來源:陳松泰攝,2019年8月29日。
新竹護城河旁休憩的人群
新竹護城河旁休憩的人群。
座標或地址:24.805, 120.971。
資料來源:陳松泰攝,2019年8月29日。
北門街夜景
北門街夜景。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北區北門街。
資料來源:陳松泰攝,2019年8月29日。
城隍廟入口
城隍廟入口。
座標或地址:新竹市北區中山路75號。
資料來源:陳松泰攝,2019年8月29日。
作者  陳松泰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學生

「在城市裡,探索城事」,這是再熟悉不過的廣告詞,但有什麼動機讓我們慢下腳步去了解城市的歷史文化呢?城市的過去對於在地人與外地人又有什麼意義呢?

新竹是北臺灣發展較早的城市,因此留下了許多前人生活的軌跡,自新竹火車站往前站方向出發,漫步在新竹舊城區中,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新興城市的樣貌,有著便捷商圈與車水馬龍的交通景象,穿過鬧區沿著東門圓環方向行走,悠走的同時看著護城河河畔兩旁都有人乘坐休憩,讓我腦海浮現畫作《傑克島的星期天下午》呈現嫻靜悠閒的即視感。

行至新竹舊城區的地標東城門後,看著進入市區的車流在此圓環由輻射狀道路不斷進出,佇立在中央的東城門在歷史的洪流中,靜靜地順應外在的改變,順著走入地下道,可以看見順應時事而設置的連儂牆,平時地下道是當地高中生課外活動的場域,也聽聞在特定日子會有表演團體進駐。此外,部分街友也會在地下道中休息,夜晚或人潮較少時則怕成為治安死角。因此若要在離峰時段來東門,還是攜伴同行會更加安全,徒步親臨東城門思索著過去與現在,發現舊有建築與人為空間的利用上,這裡有著趣味的互動關係。

東城門往東門街方向,走進舊城區中的新竹城隍廟,此廟具有幾百年歷史,在悠久的宗教建築周圍旁則是商販林立的小市場,相當適合購買新竹當地的伴手禮回家。參拜完廟宇後,繞進中央路的小巷弄內,舊稱「屎溝巷」,得名於舊時將水肥運至城外必經之路,現今仍有著早期製造與販賣農具的小店舖,隨著時代變遷,老店依舊營業,別有一番懷舊的氛圍,每樣傳統農具可見先人們的智慧與農業社會的縮影,這是現代人追求科技生活所遺失的價值。

自東城門向中正路進入東門市場,斑駁的建築老牆體現出傳統市場的樣貌,外頭掛有機車禁止入內的警示牌,卻仍可見部分機車強行入內,我認為有礙於行人在市場內本就狹小的走道行走,望能夠透過宣導與取締方式維護秩序,減少糾紛,且建立良好的行走空間。市場一樓可見新舊店鋪林立,由綠色天花板所透入的冷色光線,為市場打造一絲懷舊美感,入夜後,據說會聚集人潮在此用餐,只可惜我來的時候是中午時段,因此較為冷清。

沿著北門街走向長和宮,沿途是老房翻新的建築,老街保有許多舊時老店,在聽聞導覽後了解,清代門戶越大代表徵稅額越高,因此舊時居民選擇保留原有門戶大小,往屋後興建新房,房屋瓦磚斑駁見證了歷史歲月所留下的痕跡,新式店面的進駐,則具體表象出過去與現在的結合。

過去與現在不斷牽絆,城市在求發展的過程中仍需要保留其歷史價值,考驗著地方力量的投入與維護。漫步在新竹舊城區能夠在小角落發現不同驚喜之處,城市特色需要放慢速度,仔細體會其歷史與文化,而步行則是最貼近觀察地方的形式。對於地方而言,要如何平衡發展再造與保留歷史文化的議題,能夠凝聚人群對地方持續性的重視與關心,提升社區意識且回饋給居民自我榮譽感;外地人在遊歷城市的過程中,以外在角度觀察,便能夠認識地方價值與遊玩之處。

目前,新竹市以步行城市的目標發展,則需要提供行人安全且方便的路線,新竹市中心有許多小巷弄,而汽機車的車流量卻相當多,行人在穿越小路口時較為危險,對於舊城區周邊規劃整合街道拓寬與增加行人空間是重要目標。整體而言,行走於街道旁騎樓是相對安全的路線,但多數騎樓本身也形成停放機車的亂象更待解決。舊城區中的歷史文化資源見證了新竹的過去,若能保有歷史文化的底蘊,且銜接未來新城市的發展目標,新竹更能展現其城市特色。

參考資料
  • 新竹地方文化故事書寫工作坊導覽介紹,2019年8月30日。
  • 柯宗緯、張穎齊、甘嘉雯,〈騎樓之亂 機車行人空間爭奪戰〉,《中時電子報》,2019年5月2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502000605-260114?chdtv,2019年9月18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