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鬼門」的儀式在新竹都城隍廟舉行,當常年封閉的「虎門」開啟,就意味著「好兄弟」的假期到來囉!每年浩浩蕩蕩舉行的「開虎門」儀式,讓人又敬又怕,近年來則因為各式推廣活動而更廣為人知。鬼月結束,「封鬼門」儀式舉行地點則是東寧宮,雖然與都城隍廟相較下較少有人知,但歷史也十分悠久,是珍貴的民俗傳統。
和都城隍廟相同,東寧宮也有個只會在鬼月開啟的「虎門」(即從廟內向外看,右手邊的門),這是「好兄弟」來往陰間與陽間的路徑。平時,信徒只能由「龍門進,正門出」。然而,東寧宮的特殊之處在於宮內主奉東嶽天齊仁聖大帝、地藏王菩薩,配祀五穀先帝、延平郡王、十殿閻君等諸神。除了延平郡王之外,其餘的神明在清領時期都有各自的廟宇或祀奉地點,因日治時期的政策而相互連接在一塊,所以匯聚了許多寺廟的香火,成為各方信徒的精神寄託。
地藏庵(奉祀地藏王菩薩暨十殿閻君)及五穀廟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廢於日治初期。日本政府進行都市計畫,將原先的地藏庵與五穀廟則拆除改建為新的建築設施,虔誠的信眾們只好將菩薩、閻君、五穀先帝神像移至東嶽廟(東寧宮前身)與東嶽大帝一同奉祀。
日治後期,日本政府以「整理寺廟」為由,將東嶽廟(東寧宮前身)及廟宇周圍夷為平地,築蓄水池及防空壕。此項政策的實施,迫使地藏王菩薩、東嶽大帝的神像不得不暫時移至新竹法蓮寺放置,五穀先帝暫移遷移至南壇大眾廟放置,等待戰爭結束。戰後初期,信徒們立刻組織籌建委員會,負責募捐重建,將一片焦土的東嶽廟改名為東寧宮,迎回菩薩、嶽帝、五穀先帝及十殿閻君、伽藍爺等諸神,並合祀延平郡王。其中,增加奉祀「延平郡王」並將廟名改為「東寧宮」。
新竹市至今仍承襲著「都城隍放、地藏王收」的傳統,每年農曆七月初一的「開鬼門」儀式在都城隍廟舉行,農曆八月初一的「封鬼門」儀式則在東寧宮舉辦。鬼門關上之後,代表陰陽兩界要回歸原來的生活,若有留戀人間不想回到陰間的好兄弟,城隍爺也會主持公道,請鬼差們迅速將祂們抓捕回陰間。按照地區不同,習俗也有所差異,有的地區在鬼月結束前會有城隍爺繞境,號召「好兄弟」們該收假了;有的地區則在鬼月結束後舉行繞境,掃蕩應回到陰間而未回歸的好兄弟。按照竹塹地區的傳統,在農曆七月下旬舉辦的是「外庄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