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業者以前叫做粉店司阜,《安平縣雜記》中提到:「粉店司阜:粉石色極白,從廈門及鳳邑打鼓山運來,……,舂之使碎,用牛磨再三磨之,又再三濾之,使乾淨細膩,然後即成圓塊。」清代竹塹地區,有兩家值得注意的白粉業者,是為金德美商行和莊泉成商號。金德美商行是當時進口與生產麵粉的郊商,白粉只是副業,但也自產自銷,製成的白粉流通到自己的店鋪供消費者選購,也將白粉銷售給其他的割店(即批發)或文市(即零售商)販賣,金德美為竹塹第一家生產白粉的郊商;莊泉成商號始於光緒20年(1894),是第一間擁有專門製造白粉工廠的白粉業者。白粉在這兩家業者的努力推動下愈加暢銷,加速往後竹塹白粉業的蓬勃發展。
新竹形成白粉聚集經濟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地理環境,為三面環山、一面濱海,沖積平原又呈現喇叭狀,在季風吹拂下會有加強風力的輻合效應,所以經常有強風吹拂,有利於提高白粉製造過程的乾燥效率。
白粉的製造在清代早期是人力刨製,經莊泉成商號的改良,白粉的製造從純人力轉為人力與畜力的結合。據《新竹縣志.經濟志》記載,將甘蔗尾當作誘餌,牛為了吃到甘蔗會不停前進,藉此推動石磨,將大理石磨製成白粉。一具石磨每日約需三頭牛來輪流轉動石磨。即使這樣下來,白粉的產量也只增加至每日不到一斤,我們更可以想像從前純人力用手磨製大理石的辛苦了!
到了日治時期,竹蓮里已成為白粉業者的聚集地,此時的品牌多了葫蘆牌、竹香牌、雞牌、雙桃牌等。而金德美在先後歷經店鋪大火與貨船沉船後一蹶不振,從此退出白粉市場。
受到日本統治影響,日治時期臺灣婦女流行與日本婦女相同的白粉化妝模式,為了因應消費需求增加,竹香牌改良畜力方式,利用日本進口的電動馬達,使臺灣白粉業彷彿進入工業革命般,生產效率從此飛升,日產量約增加4、5倍。而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本土白粉業者莫過於劉金源先生創立的丸竹白粉。
劉金源生於新竹南門,他原本是國小老師,當時他認為賣白粉所賺的錢比當老師還多,所以開始做白粉的小生意。1925年總督府技師平井政吉認為新竹白粉具有發展潛力,便建議劉金源將白粉事業擴大,於是他成立「新竹化粧合資工業會社」,並設立丸竹白粉工廠。美觀方面,他們改良包裝,從油紙轉變成印有商標的精緻紙盒,也提升了白粉的本身價值─白粉的製造變得更工業化、質地也磨得更細、開始添加日本進口與臺灣本土的香料,並製成「香粉」,是原來白粉價格的兩、三倍、他們也注重消費者的健康,不添加研究證實會傷害人體的鉛,並以此為招牌銷售至各地。
丸竹白粉不僅本身品質高,宣傳手法也是一流。1927年劉金源赴日宣傳,靠著丸竹白粉的芳香與細緻立刻打響知名度,白粉輸出至日本數量大增,達每年八萬日圓;劉金源也在《臺灣民報》上撰文宣傳自家產品;昭和10年(1935)4月,丸竹白粉代表臺灣白粉業前往日本廣島參加國防產業大博覽會,獲頌功狀。同年10月丸竹白粉再度受邀於臺灣省博覽會展示自家產品,從此丸竹白粉名聞遐邇,也因其不傷身、美觀、不同於傳統的清香、純正的原料,還有努力的宣傳而得到消費者的青睞。
日治時期新竹本土白粉業就由丸竹白粉一支獨秀直到戰後,也使得白粉成為新竹三寶中的一寶。然而,面對新竹地區乃至於臺灣全省的白粉業競爭,可不只限於本土業者,東洋白粉在臺灣本土也是打得火熱。1909年在《臺灣日日新報》上刊登的日本進口白粉數量達到前所未有的52篇,代表臺灣人擁有消費較昂貴的進口白粉的能力了。從1916年開始,進口白粉的廣告數量從85篇年年攀升至116篇,顯示進口白粉業在臺灣的蓬勃發展,其中以1924年的148篇為最多,而在1934與1937年更是刊登了172篇與173篇的廣告!此時的進口白粉需要在臺灣博取曝光度的原因也是因為新竹的本土白粉業者─丸竹與雙桃牌的競爭,使得進口白粉需要挹注更多資金來瓜分白粉市場。之後因二戰的緣故,進口白粉的廣告數量連年滑落,後便銷聲匿跡了。
日治時期白粉製作方式與清代時期稍有不同,清代是利用牛隻與石磨三比一的方式,結合人力與畜力生產白粉。日治時期則是利用電力來生產白粉,不僅效率高,也節省人事成本,而省下來的錢便可以拿去改良與宣傳,電力化的引進成為日治時期新竹白粉業如此蓬勃發展的關鍵。
日治後期受到戰爭影響,港口封鎖、物資緊縮、貨物也無法順利進出口,導致白粉這種消耗品乏人問津,使許多白粉業者倒閉。戰後,由於日本戰敗與資源的匱乏,臺灣本土白粉正式主宰了國內市場,不僅如此,此時的業者更將眼光放在外銷市場上。1950年代,臺灣白粉佔有東南亞各國絕大多數的白粉市場,丸竹白粉甚至成為當時泰國皇室的御用化妝品,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然而戰後1945至1949年之間,白粉可兼做爽身粉備受南洋華僑喜愛,卻因白粉在中國禁止進口,在臺灣也被課重出口關稅,使得白粉業者從日治時期的上百家變成二十幾家。完全比不上日治時期的輝煌,銷售量前後也差了快三十倍。1951年後政府始對白粉業課徵「100%貨物稅」,在無利可賺的情況下,幾乎所有白粉業者都倒閉了,只剩丸竹白粉和零星幾家,丸竹白粉在此時不得不將白粉售價提高。自此白粉業開始沒落,只有偶爾的小訂單和非經常性的大訂單,新竹白粉業幾乎走歷史。
白粉業的轉型有成功也有失敗,其受到的衝擊除了貨物稅,更大的是外國化妝品影響。由於化妝化工業的興起,白粉這種傳統的化妝品顯得過時,而且白粉很容易掉,人們也不再將臉化的那麼白。新竹的白粉業更是雪上加霜而力求轉型,舉三間業者為例:第一是益美化工實業,陳柳金等人於1973年創立的益美化妝品公司。生產油劑、噴漆、香皂、乳劑和化妝品等產品,由於化妝品賣的很好,所以就傾全力生產化妝品,也自創品牌美美爽並外銷至東南亞,是轉型後完全拋棄原產品白粉的轉型例子。第二是丸竹白粉,1970年1月登記為丸竹化工實業有限公司,販售面霜、乳液、香粉、香皂等,轉型之後不僅開運香皂、面霜等產品銷售順利,連原產品白粉都曾經在網路上引起轟動,是為轉型成功的例子;最後一個是泰昌實業,雖然轉型改賣化妝品而放棄白粉,卻因敵不過外國化妝品而黯然倒閉,是轉型失敗的例子。
新竹白粉業從一開始的副業,到搭配地理環境全力發展,雖看似風光,如今在新竹地區業已嗅不到任何有關白粉的氣味,只有在金紙與焚香氣味濃厚的竹蓮街上,能看見一個小小的招牌寫著丸竹白粉,這樣小的店面不僅在風風雨雨的白粉業歷史中挺過百年,也乘載了一世紀的新竹回憶,是新竹人的寶藏,也是歷史文化的一部份,不僅值得本地與外地人探索回味,也值得後代永世留存這樣帶有記憶的香味。
- 林怡貞,〈臺灣白粉製造業興衰史──以新竹地區為例〉,淡江大學歷史所,2003年。